那些年我们共同追逐的辉煌——威盛品牌的风雨往事

我们来聊聊“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品牌”——威盛(VIA)的往事。
威盛电子(VIA Technologies, Inc.),这家源自台湾的芯片设计公司,无疑是PC史上一个极具特色、影响深远,也曾让无数硬件爱好者既爱又恨的名字。它的故事,交织着辉煌、争议、转型与沉寂,是观察PC产业发展变迁的一个绝佳窗口。
"辉煌岁月:廉价PC的幕后推手"
威盛的崛起,与PC硬件领域追求性价比的趋势紧密相连。
1. "“芯”脏的CPU时代:" 在Intel和AMD两大巨头主导高性能CPU市场的时代,威盛另辟蹊径,推出了自己的x86架构CPU——"C3"和后来的"C7"。这些CPU以极低的功耗和成本,在性能上或许无法与顶级处理器匹敌,但在入门级、嵌入式以及笔记本电脑等市场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选择。尤其是在笔记本电脑领域,威盛的CPU帮助制造商大幅降低了成本,催生了大量“威盛本”(VIA laptops),让许多用户以较低的价格体验到了移动计算。可以说,威盛是推动“廉价PC”普及的重要力量之一。 2. "整合芯片组的王者:" 除了CPU,威盛在"芯片组(Chipset)"领域同样扮演了关键角色。它的芯片组产品线(如KT系列、PT系列、P4X系列等)为

相关内容:

一、初代破局者:Apollo系列芯片组(1994-1996)

  1. Apollo VP1/VP2(1994-1995)
  2. 技术亮点:首款支持PCI总线的非英特尔芯片组,兼容486和早期Pentium处理器,提供72针SIMM内存插槽,支持EDO内存加速。
  3. 市场意义:打破英特尔对PCI技术的垄断,为台湾主板厂商提供低成本替代方案,推动兼容机市场普及。
  4. Apollo VP3(1997)
  5. 划时代突破:全球首款支持AGP(加速图形端口)的第三方芯片组,兼容Socket 7接口的AMD K6和Cyrix MII处理器。
  6. 性能对比:AGP 1X带宽达266MB/s,远超PCI的133MB/s,显著提升3D游戏和图形处理效能。
  7. 行业影响:迫使英特尔开放AGP授权,奠定威盛在AMD平台的主导地位(市占率超80%)。

⚡ 二、K6时代的“黄金搭档”:MVP3/MVP4系列(1997-1999)

  1. Apollo MVP3(1998)

技术创新

支持100MHz前端总线(同期英特尔仅66MHz),内存容量扩至1GB(主流仅64MB)。

采用“异步内存时钟”技术,允许内存频率独立于CPU超频(如133MHz),破解英特尔技术封锁。

经典组合:成为AMD K6-2处理器的标配芯片组,被大众、精英等主板厂广泛采用,用户称“百兆总线+K6=性价比之王”。

  1. Apollo MVP4(1999)

集成革命

全球首款“三合一”芯片组:整合Trident 9880 2D/3D显卡(性能接近英特尔i740)、AC97声卡和 软Modem。

支持AMD K6-2+/III处理器,功耗仅8W,无需独立显卡即可运行《帝国时代》等游戏。

市场冲击:售价较英特尔i810低30%,直接导致i810滞销,OEM厂商纷纷转投威盛阵营。

⚖️ 三、技术标准之战:PC133内存规格(1999)

  • 背景:英特尔强推专利锁定的RDRAM内存,成本高昂且兼容性差。
  • 威盛的反击
    • 联合三星、现代等内存厂商,推出开放授权的PC133 SDRAM标准(133MHz频率,带宽1.06GB/s)。
    • 发布Pro133芯片组(如Apollo Pro133A),同时支持英特尔PⅢ和AMD Athlon平台,成为首个跨平台内存方案。
  • 结局
    • 英特尔以专利侵权发起全球诉讼(27项指控),但威盛凭借PC133市占率超60%,迫使英特尔于2003年和解并转向DDR内存。

四、处理器领域的试水:Cyrix整合与WinChip(1997-1999)

  1. Cyrix MediaGX(1997)
  2. 理念超前:首颗“All-in-One” x86处理器,集成北桥(内存控制器+PCI桥接)功能,用户仅需添加内存和存储即可组成PC。
  3. 局限:浮点性能仅为同频奔腾的一半,被调侃为“办公神U,游戏废柴”。
  4. WinChip C6(1997) & C6+(1998)
  5. 设计哲学:由Centaur创始人Glenn Henry主导,坚持“简单、快速、廉价”三原则:
  6. 放弃超标量流水线和动态分支预测,芯片面积缩小40%,功耗低至5W。
  7. 采用0.35μm工艺,研发成本仅1500万美元(英特尔P6的1/10)。
  8. 市场表现:主打100美元以下市场,年销量超100万颗,惠普、NEC用于低价笔记本。

五、巅峰时刻:1999年威盛生态矩阵

产品线

代表型号

技术里程碑

市占率/销量

芯片组

MVP4/Pro133

首款整合显卡、声卡、Modem

全球70%(2000年)

处理器

Cyrix III

整合Cyrix+WinChip技术

占英特尔10%份额

图形芯片

S3 Savage 4

支持DirectX 6纹理压缩

OEM市场超30%

嵌入式

Eden平台

功耗1W,用于机顶盒/工控设备

亚洲市场主导


六、处理器研发的挑战与专利争端(2001–2006年)

  • 技术尝试:2001年推出 VIA C3(全球首款0.13微米工艺x86处理器),但因主频不足1GHz、性能落后于同期奔腾Ⅲ,市场反响有限。2006年发布 C7-D(宣称“无碳净氧”环保设计),虽在功耗控制(峰值20W)上领先,但性能仍难匹敌主流产品。
  • 与英特尔的法律冲突:2001年,英特尔以专利侵权为由起诉威盛,指控其P4X266芯片组侵犯5项专利,并施压主板厂商禁用威盛产品。双方在5国展开27项诉讼拉锯战,直至2003年达成十年交叉授权协议。此役导致威盛亏损逾2亿美元,市占率骤降至20%

★七、市场收缩与战略转型(2007年至今)

  • 退出主流市场:2007年,威盛终止为英特尔/AMD平台研发芯片组,转向嵌入式系统。推出 Pico-ITX(10cm×7.2cm)、Eden(功耗仅1W)等微型主板,应用于工业控制与车载设备。
  • 技术遗产延续
    • 兆芯合资(2013年):与上海国资委成立兆芯,承接威盛x86技术,推出ZX-C至ZX-G系列国产处理器,最高达16核设计。
    • AI芯片尝试:2019年Centaur部门发布集成AI协处理器NCORE的x86 SoC,性能相当于23颗英特尔核心,但因未量产而终止。
    • 资产出售:2021年以1.25亿美元将Centaur部门售予英特尔,标志x86业务彻底退出
技术遗产与教训

  • 创新遗产
    • 威盛推动的AGP、PC133、高整合度SoC理念,被英特尔/AMD后续产品继承(如英特尔GMA集成显卡、AMD APU)。
    • Centaur的“低成本设计哲学”影响至今,Arm架构处理器(如树莓派)仍延续类似思路。
  • 衰败根源
    • 过度扩张导致芯片组研发滞后,1999年错失英特尔P4平台授权,被矽统(SiS)抢占份额。
    • 处理器性能短板(如半速浮点单元)未能突破,终不敌英特尔赛扬和AMD Duron。
威盛的兴衰揭示了半导体产业的残酷竞争逻辑:

  1. 技术自主性局限:尽管通过并购获得x86授权,但核心架构依赖与制程工艺差距使其处理器始终未能突破性能瓶颈。
  2. 专利壁垒的压迫性:英特尔通过专利诉讼与市场捆绑策略,系统性削弱第三方芯片组供应商的生存空间。
  3. 嵌入式领域的二次生命:在工控、车载等低功耗场景中,威盛凭借Mini-ITX标准与节能技术延续影响力,体现其技术适应力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