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您观察到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是当前运动品牌市场的一个重要趋势。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一、 运动品牌整体利润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虽然运动休闲风潮持续,运动品牌整体市场规模依然庞大,但许多主流运动品牌确实面临利润下降的压力。主要原因包括:
1. "激烈的市场竞争:"
"传统运动品牌:" 如耐克(Nike)、阿迪达斯(Adidas)等面临内部竞争加剧,产品线重叠,价格战时有发生。
"快时尚品牌:" Zara, H&M 等将运动元素融入快时尚,以更低的价格抢占市场份额。
"新兴运动品牌:" 如 Allbirds(全鸟)、Vans(范斯)、Lululemon(露露柠檬)等,它们专注于细分市场,提供独特的产品和体验,吸引特定消费群体。
"线上品牌:" 如 SHEIN、PUMA(彪马)的线上渠道,以低价和快速上新吸引消费者。
2. "消费者需求变化:"
"健康意识提升:" 运动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消费者对“必需品”和“潮流单品”的界限越来越清晰。
"追求个性化和体验:" 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购买产品,更看重品牌带来的文化认同、社群归属和购物体验。
相关内容:
一条瑜伽裤撑起的百亿神话,居然开始掉链子了。5月13号美股收盘,lululemon跌到五年最低,市值蒸发掉一个安踏。

财报里那句“净利润五年来首次下滑”像一记闷棍,把投资人打懵。

我盯着屏幕第一反应:当年排队买Align的那群supergirls,是不是已经生完娃改穿优衣库了?
她们确实老了。
我朋友圈里最典型的Lisa,三年前还晒晨跑+绿色果蔬汁,现在头像换成二胎脚丫,最新一条动态是求推荐平价哺乳内衣。
她衣柜里那七八条千元瑜伽裤,腰头早被肚子撑变形,洗得发白也舍不得扔,因为“扔了好像承认自己再也穿不下”。
品牌最怕这种沉默的告别——用户不是不爱你,只是生活把她们推去了别处。
新来抢地盘的是Alo Yoga。
它把店直接开在lululemon隔壁,橱窗里模特穿露腰短上衣,配低腰喇叭裤,腰线比我大学时还低。
小红书上一搜,全是05后打卡,文案统一:松弛感、老钱风。

价格差不多,但版型更辣,颜色更嗲,拍照显腿长两米。
对小姑娘来说,一条裤子能不能练瑜伽不重要,能出片才关键。
Alo一年干到15亿美金,靠的就是这股“我穿故我在”的社交货币。
另一边,Vuori更鸡贼。
它先笼络男人,再杀回女装。
我男朋友去年开始穿Vuori的短裤,理由简单粗暴:口袋够深,遛狗能塞手机+钥匙+狗粮。
今年我路过门店,发现女装区多了莫兰迪色运动bra,面料软得像猫肚子。
一问店员,说女顾客占六成,都是被男朋友安利来的。

男女通吃这招,lululemon想学也晚了——它男装线始终像后妈养的,占比低得可怜。
说到底,lululemon成也窄众,败也窄众。
当年ChipWilson把瑜伽裤卖给“年薪十万美金、喝羽衣甘蓝、住loft”的精英女,精准得像狙击。
但狙击枪的缺点是,子弹打光就哑火。
耐克有乔丹,阿迪有梅西,连亚瑟士都能靠KAYANO跑鞋翻红,lululemon除了瑜伽裤还有啥?
它试过推男鞋,结果被网友吐槽“像护士鞋”;出跑步系列,被专业跑者嫌弃“支撑不够”。
想扩张,却每一步都踩空。
更惨的是,中国本土品牌开始围猎。

伯希和一条冲锋衣卖699,直播间里主播直接拿尺子量衣长,“亚洲人版型不卡脖子”,弹幕刷疯了。
凯乐石更绝,把一件羽绒服卖到三千,评论区骂贵,转头双十一预售榜第一。
为啥?
人家真去爬过珠峰,把国旗插在那儿拍照,硬核到让人闭嘴。
对比之下,lululemon还在讲“sweat life”的抽象故事,年轻人听腻了。
老用户流失,新用户不认,扩张品类又水土不服。
这剧情我看过——隔壁安德玛早演过一遍。
当年UA靠紧身衣干翻阿迪,后来非要学耐克做篮球鞋,库里签名鞋卖成库存灾难,现在混到亏损2亿美金。

运动品牌的宿命就是:当你想讨好所有人,离死就不远了。
写到这里,我翻了下衣柜,那条经典黑色Align还在,裤脚起了球,像提醒我:再锋利的定位,也敌不过时间。
品牌和人一样,中年危机的标志不是长胖,是开始拼命证明自己还年轻。
lululemon现在需要的不是新颜色,是找到下一个“瑜伽裤”——能让新一代心甘情愿掏钱的灵魂单品。
找不到?
那就安心当个中产老钱,别硬挤小姑娘的露腰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