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娜贝儿的“出道即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尽管她本身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现象级的IP孵化与强力营销 (Phenomenal IP Incubation and Powerful Marketing):"
"品牌方背景强大:" 玲娜贝儿诞生于拥有深厚童书、玩具、零售和娱乐背景的“玩具熊工作室”(Build-A-Bear Workshop)。这个品牌本身就拥有强大的市场认知度和营销能力。
"精心设计的“盲盒”机制:" 玲娜贝儿被设计成盲盒形式,这种形式自带稀缺性、不确定性和收集乐趣,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和社交分享欲。每一次打开都是一次“开箱”的惊喜,这种未知性是核心吸引力。
"持续的神秘感与“传说”:" 从诞生之初,玲娜贝儿就带着“没有名字”、“没有生日”、“没有父母”、“没有朋友”(早期设定)的神秘色彩。这种“无故事”反而制造了一种“传说感”,人们更想一探究竟,为她编造故事,满足好奇心。品牌方也乐于利用这种神秘感进行营销。
2. "完美契合了当下的文化与消费心理 (Perfectly契合了当下的文化与消费心理):"
"“万物皆可萌”的文化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可爱的事物具有强大的传播力
相关内容:
不同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唐老鸭、米老鼠等迪士尼经典动画角色,目前并没有关于玲娜贝儿的完整动画片发布。但是,这并不影响玲娜贝儿“出道就走红”。自去年9月底正式亮相以来,这只狐狸占据了人们朋友圈和表情包的C位。不少年轻人拼网速、与黄牛周旋,只为买到一个限量发售的玩偶。
玲娜贝儿为什么红?很多粉丝给出的答案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可爱。有人说“小狐狸天下第一”,也有人说“不带滤镜是我的审美”。“可爱”两个字,折射出当下不少年轻人的审美追求,也解释了玲娜贝儿等形象取得成功的流量密码。
与传统印象里动画形象多由未成年人追捧不同,玲娜贝儿拥有许多“高龄粉丝”。大学生甚至是工作几年的年轻职场人,是玲娜贝儿的中坚消费力量。他们既有“取悦自己”的强烈愿望,也有相当的消费能力,还善于利用网络进行自我表达。多种合力之下,玲娜贝儿成了二次元世界的“顶流明星”。
从东京奥运会的领奖台上杨倩以比心手势走红,到玲娜贝儿在互联网的角角落落刷屏,背后无不流露着年轻一代追求“可爱萌”的审美观念。
“可爱萌”代表着自由的表达与创造。拿玲娜贝儿来说,迪士尼官方只给出了若干条性格特征,但并没有提供现成的故事脚本。只有“人设”而“没有故事”,创作者把玩偶形象的表达权交给了大众。此后,有关玲娜贝儿的周边短视频等二次创作不断涌现,甚至有一名网红画师宣布与玲娜贝儿“恋爱”,还通过漫画绘制他们的共同生活。
“可爱萌”也是年轻人释放压力、舒缓生活节奏的方式。回到三次元世界,许多追捧玲娜贝儿的年轻人并不“傻白甜”。写字楼里,他们可能是经历“996”加班的打工族;街头巷尾,他们也可能是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员、快递员。玲娜贝儿就像是他们奋斗之余的解乏剂,一时的幽默换得轻松片刻,随后又要负重前行。
从品牌营销的角度看,玲娜贝儿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大红大紫,不能不说是迪士尼精心策划操盘的结果。但要成为经典形象,玲娜贝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前,品牌运营方所要解决的,恐怕就是短期变现和长期创作滋养之间的矛盾。“饥饿营销”虽然放大了玲娜贝儿的热度,却也让更多粉丝感到失望,一个动漫形象的长盛长红,靠的不是挤牙膏式的销售策略。要让玲娜贝儿的生命力得到延续,其形象势必要更加饱满,其人设需要进一步丰富。虽然现在玲娜贝儿还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但更多人还是期待玲娜贝儿闯荡世界,与受众情感发生更多关联与共鸣。
和许多动漫角色所面临的问题一样,角色开放性赋予了玲娜贝儿更自由的展示,但对其形象的保护,对创作边界的维护,也必须引起重视。就像那位把玲娜贝儿当女友的画师,其成人化的表达风格,不仅引发诸多粉丝的质疑,在某种程度上也让品牌利益受损。
很多人难免要问,为何打造这款动漫网红的又是迪士尼?其实,玲娜贝儿的成功,不仅因为迪士尼拥有强大的工作团队和资源积累,也在于其本土化策略的实施。有细心网友就发现,上海迪士尼的一名“玲娜贝儿”会说上海话。作为诞生于中国本土的迪士尼角色,玲娜贝儿从创作到传播都流淌着中国基因,还被粉丝叫作“川沙妲己”。假以时日,随着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壮大,属于中国受众的动漫形象一定会更多地涌现。
作者:王钟的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