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问题。将美团、阿里(尤其是其菜鸟网络)与美国的UPS(联合包裹服务公司)相提并论,探讨谁能在中国扮演类似“运通”的角色,涉及到对中国电商物流生态的深刻理解。
简单来说,"美团和阿里(菜鸟)目前都难以完全复制UPS在中国扮演的角色,因为他们的定位、生态和战略重点有所不同。" 更准确地说,它们分别代表了当前中国物流生态中两种不同的重要力量,而“中国的运通”可能不是一个单一的角色,而是这个复杂生态的某种整合或演进结果。
以下是详细分析:
"1. UPS (联合包裹服务公司) 的角色和特点:"
"全球性的综合物流服务商:" UPS是全球领先的物流公司之一,提供国际快递、包裹服务、货运、供应链解决方案等一站式服务。
"以包裹快递为核心:" 虽然提供多种服务,但其核心业务是全球范围内的包裹快递,以其时效性、可靠性著称。
"强大的全球网络和品牌:" 拥有遍布全球的物理和数字网络,品牌认知度高,尤其在企业级市场具有强大影响力。
"B2B 和 B2C 并重:" 服务对象既包括个人消费者,也包括大量企业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2. 美团:"
"定位:" 生活服务电商平台,以“吃喝玩乐行
相关内容:
在美剧里,挥出一张黑卡就是身份的象征。现实中,这张“黑卡”最接近的原型,就是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简称“运通”)的高端信用卡。它不仅仅是“有钱”的象征,更是一整套围绕高净值人群构建的服务体系。
而在中国,这种“黑卡”式的消费体系,正在发生一场悄无声息的转变——不是由银行主导,而是由两个互联网平台悄悄接过了定义权:美团和阿里。
2025年,美团和阿里几乎同时推出了“等级式会员体系”,不是你花钱买的88VIP、外卖月卡,而是通过消费累计升级的“消费力等级”。消费越高、等级越高,享受的权益也越多。这套模式,正是美国运通赖以构建护城河的核心逻辑。

01 中国没有“黑卡”,但互联网来了
中国不是没有高端银行卡,而是这些卡从来没建立起真正的“身份认同”。
国内信用卡手续费极低,银行赚不到钱,自然也提供不了太多实质权益。所谓的高端卡更多是圈层娱乐,不具备普遍的社会认知。运通在中国连一个像样的APP都没有,只通过微信小程序零星提供服务,足见其“小众”。
这就留出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空白。
美团和阿里试图用自己的“全场景会员”来填补这个空白。他们的会员体系有两个关键特征:
- 不是花钱买的,而是消费越多等级越高;
- 不是单一场景,而是覆盖吃、住、行、娱、购等全消费链条。
比如美团的大会员,既能在外卖有折扣,也能在酒店、共享单车、医美等场景享受权益。淘宝的大会员则将饿了么、飞猪、高德等平台打通,共享一个等级体系。
这意味着——一个用户在美团订酒店、点外卖、租单车,所有消费都能加权,形成一个消费等级。这个等级,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人在数字世界里的“经济实力标签”。
这不就是“黑卡”的互联网版本吗?

02 不只是会员,是筛选高消费人群的工具
美国运通的商业逻辑并不复杂:
- 聚集高净值用户;
- 吸引商家提供专属权益;
- 用户为了这些权益继续使用运通;
- 运通从商家收更高手续费,反哺品牌力。
这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效应”闭环:用户越多、权益越多、用户越愿意留下。
2024年,美国运通净利润超过100亿美元,发卡量远不如万事达和VISA,却市值高达2000亿美元,靠的就是这套筛选高消费人群的能力。
现在,美团和阿里也在复制这套逻辑:
- 美团与万豪合作,高等级会员可享受酒店权益;
- 阿里打通飞猪、饿了么、高德,实现全生活场景覆盖;
- 未来可能与航空公司、医美品牌联合,推出更多权益。
这些动作背后的逻辑只有一个:用会员等级,聚集有消费能力的人群;用权益吸引商家合作;用合作反哺平台用户。
最终,这套会员体系将不再是简单的“优惠工具”,而是一种数字世界的“身份标签”——你在平台的消费等级,将成为你消费力的社会证明。

03 会员大战,先吃掉“同行”,再吃掉“全行业”
这场“黑卡之争”,来得正是时候。
近年来,从连锁餐饮到服装品牌,从电商到出行平台,几乎所有企业都想做自己的会员体系。但问题是:这些垂类会员太“小”。
- 餐饮品牌会员只能吃饭;
- 服装品牌会员只能买衣服;
- OTA会员只能订酒店。
相比之下,美团和阿里的会员,是全场景覆盖型的:一个会员解决所有消费场景。它天然就具备“吞并”其他会员的能力。
正如当年Apple Pay整合了NFC支付,支付宝整合了小额支付,美团和阿里的会员也有机会成为“超级会员”入口——你通过它,不仅可以享受平台内部权益,还能获得外部品牌提供的专属服务。
这就像运通给会员希尔顿金卡,也像Priority Pass(机场贵宾厅会员)成为各大信用卡的赠品。
未来的图景是这样的:
- 一张美团或淘宝的高级会员卡,可以在万豪酒店享受升级;
- 可以在商场吃饭打折、停车免费;
- 可以在医美、沙龙、健身房等高消费场景获得专属通道。
届时,美团和阿里不再只是电商或生活服务平台,而是中国消费分层体系的“定义者”。它们的会员等级,将成为判断一个人消费力、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地位的“数字黑卡”。
结语:定义“有钱”的,不一定是银行
2000年,美国运通靠信用卡定义了“高净值人群”;2025年,美团和阿里或许将靠一张数字会员卡,定义中国的“中产及以上”。
这不仅是一次平台之间的会员战争,更是一次关于“谁拥有消费能力筛选权”的争夺。
银行错过了这个机会,互联网抓住了它。
美国运通靠“黑卡”值2000亿美元,美团和阿里能靠“数字黑卡”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