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惨烈,二线豪华与合资品牌沦为牺牲品,生存空间已告急!

这个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特别是对于部分二线豪华品牌和二线合资品牌来说,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价格战的影响:"
"挤压利润空间:" 价格战直接导致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下降,尤其是对于品牌溢价能力较弱的二线品牌,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加速洗牌:" 价格战加速了市场的洗牌,实力较弱、品牌力不足的企业可能被淘汰出局。 "冲击传统销售模式:" 价格战也冲击了传统的4S店销售模式,线上销售、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的兴起,进一步分流了二线品牌的客户。
"2. 二线豪华品牌和二线合资品牌的困境:"
"品牌力不足:" 相较于BBA等一线豪华品牌,二线豪华品牌(如凯迪拉克、林肯、英菲尼迪等)的品牌影响力和溢价能力较弱。 "产品竞争力不足:" 部分二线合资品牌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渠道建设滞后:" 一些二线品牌的渠道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缺乏布局,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3. "已无生存空间" 的说法有些绝对:"
"部分品牌仍有一定市场:" 尽管面临挑战,但一些二线品牌仍然拥有

相关内容:

凯迪拉克的4S店门口,销售小哥把CT5的立标悄悄往墙角挪了半米,因为隔壁奥迪A4L的易拉宝写着“裸车24.98万,送三年保养”。这一幕像极了早高峰地铁口,煎饼摊老板默默把招牌上的“加肠免费”改成“加蛋五块”,不是不想送,是真送不起了。

二线豪华和二线合资的溃败,不是轰然倒塌,是像漏气的气球,每天瘪一点。三年前买雷克萨斯ES还得加价两万,现在销售电话里直接问“哥,要不要来试驾?咖啡管够”。沃尔沃亚太的库存车堆在停车场,白车身在太阳底下泛着灰,像极了一排被晒干的咸鱼。

最狠的刀子来自国产新能源。华为问界M7的零重力座椅还没坐热,小米SU7的3.28秒破百就刷屏了朋友圈。这些新玩家根本不讲武德,把“豪华”拆成了“大沙发+大彩电+大平板”,偏偏消费者就吃这套。就像当年诺基亚N95被iPhone4秒杀,不是输在技术,是输在被重新定义的规则。

一线合资的降价更绝。日产轩逸经典款6.98万落地那天,北京现代4S店的玻璃门被拉花贴成了“清仓大甩卖”。雪佛兰销售在抖音直播卖科鲁泽,弹幕飘过“不如加两万买秦PLUS”,主播沉默三秒,突然开始讲“百年品牌底蕴”。这种时候谈底蕴,就像相亲时女方问收入,男方“我祖上出过进士”。

但要说这些品牌彻底没戏,倒也未必。凯迪拉克的蜂鸟底盘、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沃尔沃的硼钢车身,这些技术底子还在。只是现在没人有耐心听你讲“50:50配重”,消费者要的是“能不能自动泊车进老小区”。就像老师傅的刀工再好,也抵不过料理包三分钟出餐。

真正该慌的,是那些既没技术又没故事的。当吉利星越L用15万给你2.0T+8AT,当长安深蓝SL03把无框车门打到14万,留给二线品牌的缝隙,大概只剩情怀税了。但情怀这东西,雷克萨斯还能靠“一车传三代”割最后一茬,雪佛兰科沃兹说“美国肌肉车基因”,自己都不信。

买车的人越来越精了。以前看车标,现在看配置单;以前问“这车保不保值”,现在问“电池终身质保吗”。当奥迪A6L降到35万,当理想L7把空气悬架做成标配,二线品牌就像KTV里过气的金曲,偶尔有人点,但再也上不了热榜。

最后给观望的人提个醒:现在抄底二手CT6,可能比买新车CT4划算;库存的现代索纳塔,砍价时记得从七折开始谈。至于那些已经关店的品牌,修车记得提前囤配件——就像当年买乐视手机的人,现在都在闲鱼淘充电器。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