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尼路母公司关停465家门店,外资品牌联手冲击国内服装市场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消息。
“班尼路母公司关店465家 外资围剿冲击国内品牌” 这个标题点出了几个关键信息:
1. "主体:" 班尼路 (Banruo)。这是一个在中国童装市场曾经非常知名的品牌。 2. "母公司行动:" 关闭了465家门店。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表明母公司(根据公开信息,班尼路最终被日本迅销集团 Fast Retailing 收购)正在进行重大的战略调整或面临严峻的经营困境。 3. "背景/原因:" “外资围剿冲击国内品牌”。这暗示了班尼路面临的困境可能不仅仅是自身经营问题,也与来自国际竞争对手(尤其是日资、韩资等外资快时尚品牌)的激烈竞争有关。这些外资品牌凭借其强大的供应链、品牌力、设计能力和营销策略,在中国市场扩张迅速,挤压了包括班尼路在内的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
"深入分析:"
1. "班尼路的情况:" 班尼路曾是国内童装市场的领军品牌之一,以其亲民的价格和贴近儿童需求的设计在中国拥有广泛的消费者基础。 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如消费升级、线上冲击、竞争加剧)以及自身可能存在的供应链管理、品牌创新不足等问题,班尼路的市场份额和经营状况受到严峻挑战。

相关内容:

绩下滑与关店止损似乎已成为近年来老时尚品牌不断陷入的怪圈。日前,班尼路母公司德永佳集团(00321,HK)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上一财年班尼路销售额27.54亿港元,同比下降9.3%。

与此同时,在一年时间里,德永佳关闭了内地及港澳台的465家门店,其中内地市场关店数量占年初店总数的十分之一。

对此,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行业研究员许均松对记者表示,由于品牌定位已经不符合目前市场的消费潮流,产品不能紧随时代潮流,加之国内消费需求持续低迷,又遇国外其他时尚品牌的“围剿”,班尼路、佐丹奴、森马等老牌的大众服装品牌都存在势态渐衰的情况。

母公司全年关店465家

财报显示,德永佳集团主要涉及纺织及服装零售两块业务,旗下包括班尼路、S&K、ebase及I.P.ZONE四大品牌。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2013财年,德永佳实现销售收入98.6亿港元,同比下滑12.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8亿港元,同比下滑9%。

财报显示,内地的零售业务约占据德永佳服装零售业务的85%,而这一业务于2013~2014财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49.2亿港元和41亿港元,同比分别下滑15%和17%。与此同时,两年内德永佳分别关闭了内地224家和388家店铺,营业员共减少3782人,若加上港澳台的关店数量,两年间德永佳共计关店706间。

对此,许均松表示,关店潮或不可避免,原因除了企业自身在成本控制、库存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处理不当以外,国内市场竞争环境变化更是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他表示,国外时尚品牌的进入给中国休闲服装品牌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由于恶性竞争,各品牌竞相压价,导致企业经营不善,因此,关店潮或许还将持续。

大众时尚品牌急需转型

财报显示,德永佳旗下的班尼路、S&K、I.P.ZONE及ebase四大品牌去年全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7.5亿港元、5.5亿港元、4.2亿港元和3亿港元,分别同比下滑9.3%、25.6%、25%、21%。

许均松认为,一方面,中国内需增长放缓,服装品牌众多,部分竞争者打价格战,使班尼路等品牌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这些品牌定位已经不符合目前市场的消费潮流,产品不能紧随时代潮流,加之国内消费需求持续低迷,又遇国外其他时尚品牌的围剿,业绩下滑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事实上,除了德永佳以外,佐丹奴、森马、Esprit等都是国内大众时尚品牌的代表,也曾一度广受中国年轻人的青睐。不过,近几年几大品牌的业绩都呈颓势。

随着国际快时尚品牌和电商的加入,国内品牌受到的冲击将越来越大。许均松认为,国内时尚品牌亟需总结国外同行发展经验,认真研究客户群体特征,找准定位,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以提高客户黏性和品牌竞争力。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