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时尚和奢侈品行业动态。
泡泡玛特(Pop Mart)旗下专注于珠宝的子品牌popop,正式推出了其足金系列。这标志着popop品牌进一步拓展产品线,从原先以潮流玩具和饰品为主,向更高端、更具收藏价值的珠宝领域延伸。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关键点:
1. "品牌升级与多元化":推出足金系列有助于提升popop的品牌形象,吸引对价格和价值有更高要求的消费者,实现品牌多元化发展。
2. "目标客群扩展":除了原有的年轻潮流爱好者,足金产品可以吸引更广泛年龄层、追求品质和永恒价值的消费者。
3. "产品特性":足金系列预计会强调材质的纯正(如足金24K)、设计的独特性(可能结合popop的IP元素或现代美学)、以及珠宝的工艺和收藏价值。
4. "市场策略":泡泡玛特通过其成熟的线上(自营电商、天猫等)和线下(pop-up shop、快闪店)渠道,结合其强大的社交媒体营销能力,来推广这一新系列。
这是一个重要的品牌发展信号,值得持续关注其后续的产品设计、定价策略和市场反响。
相关内容:
点击关注不迷路
泡泡玛特卖金子了,最贵一件五万六,年轻人还买不买账?
前两天路过北京国贸,心血来潮想去泡泡玛特新开的珠宝店瞅瞅。
这个叫“popop”的新牌子,是泡泡玛特自己搞的珠宝线,最近刚上了足金系列,用的是他们家另一个当红IP——Baby Molly。
我本以为会看到人山人海排队抢购的盛况,毕竟泡泡玛特以前卖个盲盒,那队伍能从商场这头排到那头。
结果呢?
店里确实有人,三三两两,有情侣在挑吊坠,也有小姑娘对着金条拍照,但要说“抢购”,真谈不上。
店员挺热情,说新品都有货,不用急。
这跟我想象中“手慢无”的场景,差得有点远。
最贵的那个Baby Molly抱着奶瓶的黄金摆件,41克,标价56800块,就那么安安静静地摆在玻璃柜里,像一件等待有缘人的艺术品。
这事儿挺有意思。
按理说,现在金价正处在历史高位,大家对黄金的热情本该是空前高涨。
泡泡玛特又是年轻人心中的“顶流”,粉丝基础雄厚。
这两者一结合,按剧本走,不应该是“秒没”、“加价”、“黄牛横行”吗?
怎么首日就“遇冷”了?
我们得把这事儿掰开揉碎了看,看看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泡泡玛特在干什么。
它不是简单地把以前卖的塑料小人换成金子再卖一遍。它是在下一盘大棋,叫“IP多元化”。
创始人王宁早就说过,不能只靠盲盒吃饭,得把那些可爱的IP形象,比如Molly、Labubu、Dimoo,还有现在的Baby Molly,搬到更多地方去。
从T恤、帽子,到跟瑞幸咖啡联名的杯子,再到跟巴黎水合作的限定款,都是这个路子。
现在,它把触角伸向了珠宝,而且是真金白银的足金,这是个很自然的延伸。
以前popop卖的是银饰、锆石,对标的是潘多拉、施华洛世奇这类轻奢品牌,价格几百到两三千,买起来压力不大,属于“小确幸”消费。
现在直接上足金,价格从980块的小吊坠,一路飙到五万六的摆件,跨度巨大,直接把自己拉到了跟老铺黄金、周大福这些传统金店,甚至是卡地亚、梵克雅宝这些奢侈品牌掰手腕的层面。
它的两家店,开在北京国贸和上海港汇恒隆,旁边就是这些大牌,野心昭然若揭。
那么问题来了,定价怎么定?
泡泡玛特没走寻常路。传统金店是“大盘金价+手工费”,金价涨,你的首饰价也跟着涨。
但popop玩的是“一口价”,明码标价,童叟无欺,金价涨跌跟它没关系。
这定价策略,学的是谁?老铺黄金。
老铺的古法金,也是按件卖,不按克重算,因为它卖的是工艺、是文化、是设计感。
我们算笔账。popop小程序上挂着价格,一个3克的“拥抱宇宙”金条,卖4080块,算下来一克1360元。
一个1克的元宝吊坠,卖1780块,一克就是1780元。
最夸张的是一个0.6克的毛笔吊坠,卖1080块,一克高达1800元。
而现在的实时大盘金价,大概在580-600元一克左右。
传统金店,加上工费,一般也就700-800元一克。
老铺黄金的热门款,比如那个十字金刚杵,算下来一克大概1350-1675元。
你看,popop的定价,跟老铺黄金高度重合,甚至某些小克重、工艺复杂的单品,单价比老铺还高。
这溢价从哪来?很明显,就是IP。
你买的不是黄金本身,你买的是那个抱着奶瓶、萌萌哒的Baby Molly。
黄金在这里,更像是一种载体,一种能保值的、有质感的载体,核心价值还是那个IP形象带来的情感连接和收藏乐趣。
这其实是一种很聪明的策略。
它避开了在“原料价值”上跟传统金店死磕,转而去争夺“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高地。
对于喜欢Baby Molly的粉丝来说,花一千多块买个一克重的吊坠,可能觉得值,因为这是“我的Molly”,独一无二。
但对于只看重黄金本身保值功能的消费者来说,这个价格就显得有点“肉疼”了,毕竟去隔壁金店,同样的钱能买到两倍甚至更多的黄金。
所以,发售首日没出现排队盛况,我觉得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意料之中。
第一,价格门槛确实高。
980块的入门款,对很多学生党或者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掏出来的“小钱”。
五万六的摆件,更是直接劝退了99%的人。这跟几十块一个的盲盒,完全不是一个消费层级。
第二,购买渠道太窄。
目前只在北京和上海有两家店,没开线上。你想买,要么亲自跑一趟,要么找人代购。
这对于习惯了网购、动动手指就能下单的年轻人来说,太不方便了。
泡泡玛特自己的潮玩,线上发售都是秒光,线下排队也是常态。
现在搞个金子,反而把最便捷的线上渠道给关了,销量能好才怪。
店员说“备货不多,想买趁早”,这话听着像是饥饿营销,但结合只有两家店的现实,更像是实话——确实铺不开。
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一点,IP的号召力,在面对“真金白银”时,需要打个问号。
泡泡玛特的IP,比如Labubu,热度确实高,但二手平台的价格已经在跌了,上周110块,这周105块,说明市场在降温。
专家也说了,Z世代的兴趣变得太快了,今天爱这个,明天可能就换一个。
一个IP的生命周期,能不能撑得起一件黄金饰品的“长期持有”价值?
这是个大问题。买个盲盒,不喜欢了,几十块钱扔抽屉里也不心疼。
花几千上万买个金吊坠,过两年这个IP不火了,戴着会不会觉得“土”?
这是很多潜在买家会犹豫的点。
当然,也不是没人买。有报道说,上海店里,有男士为了给女朋友(泡泡玛特铁粉)买生日礼物,一次性买了九颗金串珠。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特定场景下,比如送礼、表达爱意,IP+黄金的组合是有市场的。
它满足的不是投资需求,而是情感需求。
“我知道你喜欢Molly,所以我送你一个金的Molly”,这份心意,比黄金本身的价值更打动人。
泡泡玛特搞这个,长远看,肯定不是为了赚快钱。它是在试探,在布局。
它想看看,自己苦心经营的IP宇宙,到底能不能从“塑料小人”的范畴,成功迁移到更贵重、更持久的“贵金属”领域。
这一步如果走通了,意义重大。
意味着它的IP价值得到了质的提升,从快消品变成了可以承载更高价值的“收藏品”甚至“轻奢品”。
从商业角度看,这也是个不错的生意。
黄金本身有保值属性,库存压力小,哪怕卖得慢点,也不会像衣服、食品那样有过期风险。
而且一旦建立起“IP黄金”的品牌认知,后续可以不断推出新IP、新款式,形成一个稳定的产品线。
想象一下,以后可能有Labubu的金手链,有Dimoo的金戒指,粉丝们可以像收集盲盒一样,收集自己爱豆的黄金周边,这画面想想还挺带感。
不过,路还很长。现在遇到的“冷”,是正常的市场反应。
泡泡玛特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渠道。必须尽快开线上。
可以搞预约,可以限量,但一定要让全国的粉丝都有机会买到。
线下店可以作为高端体验和展示的窗口,但销量的大头,还得靠线上。
二是定价。一口价策略没问题,但价格带可以更丰富些。现在最便宜的980,最贵的56800,中间跨度太大。
可以多推出一些2000-5000元价位、克重适中、设计精巧的单品,让更多人能够得着。
三是IP联动。不能只靠Baby Molly一个IP打天下。
可以考虑把其他热门IP,比如Labubu、Skullpanda,也做成黄金系列。
甚至可以搞点跨界联名,跟一些有调性的品牌合作,推出限定款,制造话题和稀缺感。
四是讲好故事。光有IP形象还不够,得赋予这些黄金产品更多的故事和情感内涵。
比如,那个“抱抱奶瓶”的摆件,可以讲一个关于“守护”和“纯真”的故事;
那个“毛笔”吊坠,可以关联“书写人生”、“妙笔生花”的寓意。
让消费者买的不只是一个金疙瘩,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故事的情感寄托。
总的来说,泡泡玛特这次卖金子,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必然的升级。
它没有像外界猜测的那样“对标潘多拉”,而是直接“硬刚”老铺黄金,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野心和底气。
首日遇冷,不必惊慌,这更像是市场在冷静地审视和评估,而不是彻底的否定。
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和情感的象征。
泡泡玛特想做的,是给这份古老的象征,注入属于这个时代的、属于年轻人的、属于IP文化的全新灵魂。
这条路不好走,充满了挑战,但如果走通了,那将开辟出一片全新的蓝海。
五万六的金摆件现在可能无人问津,但谁能说,过几年,它不会成为某个资深粉丝家中最珍贵的收藏?
或者,在某个重要的纪念日,成为传递爱意的完美信物?
商业的本质,很多时候就是耐心。
泡泡玛特已经用盲盒证明了自己的造梦能力。现在,它要把这个梦,用黄金的质地,再做一遍。
我们不妨多给它一点时间,看看这个关于“痛金”——为热爱而买单的黄金——的故事,最终会如何书写。
毕竟,年轻人的钱包,永远为“喜欢”和“意义”敞开。
关键在于,你能不能让他们觉得,你卖的东西,真的值那个价,真的能承载那份喜欢和意义。
泡泡玛特正在努力证明这一点,而市场,正在静静地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