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家纺织工业部直属的苏州丝绸工学院和浙江丝绸工学院,在1999年左右进行了合并和转型,其历史现状如下:
"1. 合并与转型:"
"合并:" 1999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原苏州丝绸工学院和原浙江丝绸工学院合并组建"苏州大学 (Soochow University)"。合并时,两校均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转型:" 合并后的苏州大学,虽然保留了丝绸特色学科,但不再是单纯的丝绸院校,而是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在保留丝绸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其他学科,学科门类更加齐全。
"2. 历史现状:"
"苏州大学:"
"地位:" 现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建高校。
"学科:" 丝绸学科仍然是苏州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在材料科学、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一般社会科学、环境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
相关内容:
要说中国“丝绸老底子”的事儿,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些轻柔顺滑的面料、婚嫁时的大红袍,甚至还能回忆起自家长辈在弄堂里拉丝晾布的场面。但很少有人会追溯到背后两所神秘又低调的老院校——苏州丝绸工学院、浙江丝绸工学院。如果没有这些专业“折腾蚕丝”的高材生,哪来后来那些响当当的品牌和我们如今能穿得起的真丝衬衣?你别看现在校园换了名号,该合并的合并、该升级的升级,当年为了丝绸一行,江南的知识分子能闹腾出多少风浪,外人想象不到。今天我就想摆一摆,这两家院校,是怎么把草根的蚕学堂一路熬成全国有名的大学,又是谁给她们开了这个头。

1903年,上海,正值清末民初动荡年代,有个叫史量才的先生,顶着民主先驱的名幌,翻腾着在十里洋场开了一个“私立女子蚕业学堂”。想想看,招的全是十五岁到三十五岁的姑娘,正经学两年书。你说怪不怪?那会儿,很多人家里就算有钱,也多是不让女人出门的,更别提上什么学堂了。可史先生偏不信这个邪,非要让女人们学会养蚕、缫丝,还要她们同时学数学、画画,甚至习字。说白了,这想法放在如今也算超前了。
那时候学校不大,头一波才20多个学生,老师都是顶着被人指指戳戳的风险来教课。到了1912年,大部头辛亥革命才刚过,学堂又干脆整队迁到了苏州,“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的名字一下子让学堂的身份严肃了很多。抗战爆发,日军要打过来,整个学校的师生又不得不背井离乡,一大帮人拖家带口搬去四川乐山。说起来,那阵子有不少学生,到了川南,第一次离家远行,白天还要守着蚕房,晚上还得在油灯下看书——不过谁心里不想着早点儿打完仗回苏州呢?想家的情绪,无时无刻。

等到抗战结束,生活才算回了点正轨。1950年,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和江苏省蚕丝学校合到了一起,后来还专门把养蚕和缫丝两个体系分开了,以求更专业化。等到1960年,名字又变成了苏州丝绸工学院,这时候还把华东纺织学院的一些组、无锡轻工学院的纺织系一并“吞”了进来。咱们姑且称它为“江南蚕丝江湖”, 这院里头的制丝、纺织、染整、机械、美术四大门派齐聚,人各有志,分头修炼。一想到文革时的混乱,这学校也没能免俗,硬是有五届“工农兵学员”——其实有些进校的孩子真心爱学,有些嘛,也就是赶政策的空子,大杂烩。恢复高考以后,终于又能凭真本事考进来,一代又一代丝绸人才,是在焊着蚕茧味儿、油墨味儿的实验室里熬出来的。如今业内几十年功力的前辈,有不少学成出身就是这里。
等到了90年代,国家大政策一变,用一句常听到的老话,“归口管理,统筹兼顾”,苏州丝绸工学院归到了江苏省,接着1997年又和本地名头极响的苏州大学一合并,这段姻缘不乏争议。合并初,院里的丝绸系、染整系、研究院都还自成一家,大家都习惯了“丝绸人”的身份。可是,随着学校合并后多次学科重组,美术、机电这些“亲戚”搬走投奔了原本的苏大系部。再到后来,苏大搞材料学会搞材料学,转头又把纺织往院里塞,最后就成了“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有老师戏称,一房两家,过去专搞丝的都快成“杂家”了。

眼下院里本科生就业率那是响当当的,“找个正经本行饭碗不是难事”,有同学毕业后直接去了南通、盛泽等全国纺织大市,也有自己拉起小公司创业的。老师们大多也走上了研究现代丝绸、功能纺织品的路子——谁说老工科人就“不时髦”了?你说,若没有当初史量才那批老先生的大胆,凭啥苏大今天能引来这批人才和名气?
再说“江南对头”,浙江那边的故事也精彩。说起来,浙江丝绸工学院的根,比苏州的要早一点。1897年杭州,林启大人一拍脑门,在西湖边栽下一颗“杭州蚕学馆”的种子。那会招三十个学生,也是学两年。有意思的是,那些学生每天不是编绳、理桑叶,就是跑桑田里观察土壤,晚上还要记实验日记。据说,最头疼的是夏天蚕蛹大面积病染,有的老师一边忙着搞防治实验,还得应付地方官员催课补课,这“鸡飞狗跳”里,蚕学馆硬是挺过了清末和北洋的多番动荡。
到了民国年间,战乱、易名、辗转,学校总共搬了十回家,换了八次牌子——这一代代师生背着锅碗瓢盆下江南、窜浙江,有几次差点儿涣散了,最后咬牙坚持下来叫“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湖畔蚕丝人不愿分家,可体制一变,只能分一半去专搞蚕桑,一半去做丝织。这会儿,各地的纺织土专家、干部学校也并了进来,师资队伍从慌得一腔热血的小青年,逐步变成了像模像样的技术团队。
到了六十年代,浙江那儿也是先给纺织、机械、电力专科做成一锅大杂烩,转头再一刀切,成了“浙江丝绸工学院”。有没有发现,每当社会潮水大涨,学校就要折腾一次?文革那十年,浙江丝绸工学院几乎等于停摆,老教授种菜养蚕自给自足,年轻人只能靠自学捱过。直到1977年后,全国恢复高考,才是真正的“拨乱反正”——学生进来就有机会学制丝、做织机、搞设计,有些老艺术家直接把嫁妆——祖传的织锦画、点翠花样,拿出来给学生当教材。
再往后,浙江丝绸工学院先是升为工程学院,又逐渐自立门户。2004年,响亮地易名为浙江理工大学。现在说起来,学校有一千八百多个专任教师、院士级牛人也有好几个。丝绸、纺织、机械、设计这些专业,能和全国任何名校PK。诸如“家蚕生物反应器”这种国字号技术,也是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干出来的。别看招生广了、课程杂了,院里依然保留着老一辈“手工扎实,创新敢拼”的传统。很多浙江理工出来的毕业生,如今扎根嘉兴、绍兴、桐乡这些地方,成为助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有意思的是,苏州的“丝绸院”后来成了苏大的二级学院,浙江今年依旧自己独立成大旗——独建路和合并路,各有千秋。有人说,合进综合大学更有资源也更风光,但丢掉了点老行业的“烟火气”;也有人坚持,独立办学才守得住传承和专业魂。说到这里,我其实挺想问一句:要是史量才、林启若在今天,还会坚持让蚕丝专业独门自立, 还是会选择拥抱更多元的院校体系?
话说回来,每一条路都有自己的命数。百年前那些挑灯夜读、和蚕为伴的学子,想必也未曾预料今日江南昔日蚕学堂已变身为全国知名高校。只是,母校的名字变了几回,老院门口的梧桐、蚕房还都在。普通人的小愿望——像样地活着、做点有用的事,其实跟丝绸的命运也没太大两样。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