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里人到流行文化符号,“乡巴佬”的词源演变与文化转向探析

我们来探讨一下“乡巴佬”这个词从最初的含义到成为流行文化符号的词源与转变。
“乡巴佬” (xiāng bā lǎo) 是一个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具有复杂内涵的词语。它的演变过程,折射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社会观念以及语言变迁的诸多侧面。
"一、 词源与早期含义"
1. "字面构成与Literal Meaning:" "乡 (xiāng):" 指乡村、乡下。 "巴 (bā):" 在这里并非指四川重庆的简称,也不是指“胳膊肘”,而是指“角落”、“地方”或带有某种土气、粗俗意味的附加成分(类似“老”字在称呼中常有的表亲昵或强调的用法)。 "佬 (lǎo):" 指老、年长的人,有时也带有某种江湖气或地方口音的意味。 "字面意思:" 可以理解为“乡下的老粗”或“来自乡野角落的老者”。
2. "早期用法与含义:" 在词语刚产生或早期使用阶段,“乡巴佬”主要带有贬义色彩,用来"指代来自农村、行为举止被认为粗俗、不文明、缺乏教养、见识短浅的人"。 这个词往往与贫困、

相关内容:

1900年4月23日,《纽约日报》首次刊载“乡巴佬(hill-billie)”的定义,将其描述为“一个自由不羁的阿拉巴马白人,住在山里,没什么财产,穿得随便,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有酒就喝,有枪就放。”自那以后,这个词在嘲讽与自豪之间不断摇摆,成为美国文化史上一段复杂的标签故事。

在美国建国初期,生活在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人被称作“mountaineers”。随着工业革命将更多人带入城市,山区居民与中产文化的距离被放大,“乡巴佬”逐渐流行起来。它最初多与阿巴拉契亚和南部乡村联系在一起,并在20世纪初期随着南方白人和黑人大规模向北方和中西部迁徙而迅速扩散。

19世纪末,这些后来被称作“乡巴佬”的群体常被联想到两类非法行为:酿私酒和家族械斗。酿私酒原是农民利用玉米产量的传统,械斗则以“哈特菲尔德与麦考伊家族”最为出名。这些标签加深了公众对山区农民的负面印象。

在城市中,白人农民常被冠以“乡巴佬”的称呼,而黑人农民则陷入另一套种族化的刻板印象。漫画连载如《Li’l Abner》《Snuffy Smith》,以及《Esquire》杂志的《The Mountain Boys》,都强化了“无知、邋遢”的形象。1925年,评论家门肯甚至称田纳西乡民是“山谷里的类人猿”

影视作品则进一步传播这种形象。1904至1920年间,数百部南方山区题材影片出现;40至50年代的《Ma and Pa Kettle》系列把他们描绘成无知却天真;60年代的《安迪·格里菲斯秀》和《乡下人进城》(The Beverly Hillbillies)则让“乡巴佬”成为电视荧幕上的明星。后者讲述克兰佩特一家因为石油暴富搬到比佛利山庄,却依旧保持山区习俗,成为全美最受欢迎的喜剧之一。1972年的惊悚片《激流四勇士》则把乡村居民塑造成犯罪与变态的化身,引发更多争议。

这种负面形象令一些学者愤怒。奥扎克斯历史学家布鲁克斯·布莱文斯批评大众心中固化的“赤脚、提枪、喝私酒、留胡子、戴破帽”的丑化形象。但也有人认为,“乡巴佬”体现了美国的先锋精神:重视家庭、保持传统性别角色、依赖常识与个体主义建立生活。

音乐成为改变认知的重要渠道。20世纪20年代,弗吉尼亚州加拉克斯的一支乐队被制作人拉尔夫·皮尔命名为“The Hill Billies”,从此“hillbilly music”成为一种音乐流派。这种音乐融合小提琴、班卓琴、吉他与幽默表演,既自嘲也展示高超技艺。二战后,汉克·威廉斯被誉为“乡巴佬莎士比亚”,奠定了“hillbilly music”转化为现代乡村音乐的基石。广播节目如纳什维尔的“大奥普里”和芝加哥的“农家舞会”把这种音乐推向全国。

今天,“乡巴佬”一词依旧在美国社会被频繁使用。副总统J.D.范斯的畅销回忆录就名为《乡下人的悲歌》;节庆“山里人日”、饮料品牌“Hillbilly”层出不穷。这个词既能成为侮辱,也能成为身份认同的象征。正如学者约翰·特劳特曼所说:“它的力量就在于,无论是出于蔑视还是自豪,使用它的人总能赋予它强烈的情感色彩。”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作者观点。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