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毯,跨越时空的足迹——探寻其走出国门的历史轨迹

天津地毯作为中国地毯产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走出国门的历史悠久且富有传奇色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早期萌芽与初步开拓 (清末民初)"
"历史渊源:" 天津地毯产业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商业中心,汇聚了各地商贾和手工艺人。一些来自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的羊毛地毯织工来到天津,利用天津的地理优势和商业便利,开始从事地毯生产。 "早期特点:" 早期的天津地毯生产以家庭作坊为主,规模较小,技艺传承主要依靠师徒相传。产品以手工羊毛地毯为主,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初步出口:" 随着天津对外贸易的发展,一些有远见的商人在清末民初开始尝试将天津地毯出口到海外,特别是欧美国家。最初出口量不大,但逐渐打开了国际市场的一小片天地。这一阶段的出口更多是偶然性的,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推广。
"2. 快速发展与国际声誉 (20世纪20-50年代)"
"历史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天津地毯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一方面,国内市场对地毯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天津的商人和手工艺人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生产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天津风格”地毯。 "技术革新:" 这个时期,天津地毯生产开始引入

相关内容:

咸丰十年(1860年),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 一时间,商贾云集,天津建起了洋房和洋行。天津手工业地毯随之走出天津的大街小巷,飘扬过海,行销世界。

上世纪三十年代,正在编织地毯的天津地毯工人。

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调查:1916年天津有地毯厂和作坊13家,织机398架,到1929年已发展到303家,织机2749架,工人11568人。

中国地毯历史悠久,西藏、新疆等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和波斯文化的影响,早就在生产和使用地毯。早期的地毯规格较小,多为跪垫,大块的豪华地毯大多在皇宫和贵族家中铺放。

1904年4月,爱新觉罗·溥伦率清朝宫廷代表团出席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官方身份参加世界博览会,清廷花了上百万银元建馆参展,以促进中美贸易。据说天津地毯在博览会上得了金牌,使天津手工地毯名声大噪。

天津作为早期通商口岸,一些外国商人于19世纪末就来天津经营羊毛生意。从蒙古地区和东北各地收购的大量羊毛,被运到天津出口。

随着羊毛清洗加工工业的发展,地毯制作应运而生。鉴于当时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国内对地毯的需求微乎其微,而地毯在西方虽是中高档消费品,但需求量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驰名欧美和日本的波斯地毯,因运输受阻,进口受到影响。加上20世纪20年代欧美开始流行装饰风艺术,这种艺术继承并维护了长期以来为上层阶级服务的传统,所采用的是精致、稀有、贵重的,尤其强调装饰别致优雅,中国手工地毯迎合了上流社会群体在工业时代早期追求享受与时髦的欲望。天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能工巧匠以及相对开放的环境对外国地毯商很有吸引力,欧美地毯厂商纷纷在北京和天津建立生产基地,甘肃、宁夏、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等地也大量生产各种外贸用途的地毯,逐渐形成了以京津两地为中心的中国地毯集散中心。天津不仅是中国地毯生产中心,也是发货中心,所以“天津地毯”成了中国出口地毯的代名词,获得了“软黄金”的美称。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和1941年12月8日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由于海运封锁,造成羊毛资源紧缺,迫使许多地毯厂停工和关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地毯生产逐渐恢复,但由于连年内战,物价飞涨,原料来源奇缺,使天津地毯从此一蹶不振,到解放前夕,天津地毯行业已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地毯行业在艰难中逐步发展,1964年初,天津地毯公司成立工艺美术研究室,1972年全行业专业设计人员达到130多人,又创制了有“青铜、汉画、蔓草、花鸟、锦绣”等古典式120道图案的新品种。投产后,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名牌产品。

80年代末期,天津地毯又进入了新的鼎盛时期,当时全行业共有19个企业,并附设地毯研究所。但在90年代中后期,天津地毯工业行业亏损严重,2003年部分地毯企业实施破产。曾经辉煌的地毯行业打破常规,实施了“弱弱合并,变弱为强”的创新招法,重整地毯行业雄风。

如今,天津地毯畅销全球,天津地毯铺设在各个国家和政府的会议厅、宴会厅和贵宾厅。《万里长城》等大型手工艺术挂毯还作为礼物送到联合国总部和中国香港、澳门地区。

纽约联合国总部张挂的《万里长城》挂毯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