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亿大交易!班尼路易主,那些渐行渐远的服装品牌命运几何?

“2.5亿”,这个数字指的是"班尼路(Benetton)中国业务"的出售价格。2023年4月,意尔康集团(Icicle Group)宣布收购班尼路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全部业务。这个交易标志着曾经在中国服装市场响当当的名字,正式告别了其创立者奥兹·班尼路(Ozo Benetton)家族的独立运营。
这起收购事件,以及班尼路近年来逐渐淡出消费者视野的现象,确实引人深思:曾经风光无限的服装品牌,为何会与你渐行渐远?
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
1. "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时代变迁:" "快时尚浪潮:" 班尼路曾以“年轻、活力、时尚”著称,但在其辉煌时期(大约2000年代),中国服装市场迎来了ZARA、H&M等国际快时尚品牌的冲击,以及太平鸟、UR、美特斯邦威等本土快时尚品牌的崛起。这些品牌在款式更新、供应链效率、门店形象等方面往往更具优势,分流了大量年轻消费者。 "电商冲击:" 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爆炸式增长,彻底改变了服装零售的格局。线上平台(如淘宝、天猫、京东)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更低的价格和更便捷的购物体验。班尼路虽然也尝试线上转型,但可能未能跟上电商发展的

相关内容:

班尼路,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服装品牌,还是没有摆脱被卖的命运。

近期,香港上市公司德永佳集团宣布,将以2.5亿元的价格出售旗下子公司——上海班尼路服饰有限公司。德永佳集团表示,由于公司目前正在进行重组,这次出售班尼路上海公司可以优化资源,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

班尼路的没落

班尼路创立于1981年,最初在香港经营,1996年进入内地市场,把目标消费群体定位在18-40岁的人士,主打年轻路线,以男、女、中性的休闲服饰为主。在当时国内品牌竞争尚不充分、市场供不应求的背景下,班尼路凭借成功的定位和渠道优势,受到年轻一代消费者追捧,几乎开进了大城市的全部核心商圈。

对于很多“80后”、“90后”消费者而言,曾经的班尼路就是青春时尚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在一二线城市主流商圈,却已几乎看不到班尼路的身影。媒体报道,巅峰时期的三四千家门店,如今香港仅存43家,上海留下54家,北京则是56家,诸多门店的位置更是从核心商圈的购物中心、商场百货退居到街边小铺和郊外。

有业内人士表示,班尼路的没落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早在本世纪初,江浙一带的民营服饰企业崛起的时候,班尼路就开始走下坡路。随后,优衣库、ZARA等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跑马圈地,并已开始向三线城市渠道下沉,对班尼路形成了夹击之势。互联网催生了淘品牌的兴起,消费者的服装购买渠道与品牌筛选变得丰富又多元化,也挤压了班尼路这类传统休闲品牌的生存空间。

今晚即将评论

这些年倒下的服装企业为何输?“换个视角看经济”,今晚21:57《央视财经评论》为您解析,敬请关注。

今晚主持人:

路一鸣


大家可以在央评的微信公众号“cctv2pinglun”里留言,也可以在我们的官方新浪微博“CCTV2央视财经评论”上和我们互动。如果想看整期视频,请在《央视财经评论》微信订阅号底部菜单中点击“电视直播”,选择“往期回顾”进行观看!

《央视财经评论》

制片人:赵悦

新媒体主管:郑玥

本期编辑:魔法师晓蕾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