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如此,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许多传统品牌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些国货品牌在各自领域内有着卓越的成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中国著名的品牌如茅台、五粮液、海尔、华为等,都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百年国货品牌。它们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不仅展示了我国制造业的强大实力,也成为了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民族自信心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开始崛起,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这些品牌在创新、品质、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加耀眼的风采。
相关内容:
在你小时候美术课上用的颜料是什么牌子?是马利吗?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个外国牌子,但实际上,创办于1919年的马利是一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中国百年品牌伴随了几代中国人的色彩记忆
现在就一起和小坊重新认识一下这个耳熟能详的老品牌吧!
马利品牌创始人张聿光先生,是上海美专创始人(之一),张聿光创办美专的目的是为了把西方的文化艺术在中国进行推广传播。他法国留学回国后,恰好在那个时期,国外的艺术思想也开始慢慢传入国内。


在传播过程中,他发现西洋画使用的都是西洋颜料,非常昂贵,对画家来说购买画材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因此推广带来了阻碍了。在这种情况下,张聿光辞去美专校长的职务,联合九个股东创办了马利工艺厂。

“马利”这个名字也寄托了创始人的期望 。“马”字意“马到成功”,“利”代表着利国利民,因为创办工厂的最初目的,是希望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用得起颜料。

听完这番解释解开你儿时关于马利的疑惑吗?而这令人熟悉的双马头图案又是怎么来的呢?
马利的logo于1935年设计,当时国内有两个非常擅长画马的艺术家,是与徐悲鸿并称“南歌北徐”的戈湘兰设计完成,最终成为马利品牌商标。


小坊从没未想过
从小用到大的马利颜料的图案竟出自大师之手
自马利诞生起
就和许多著名艺术家关系匪浅在与艺术家们的交流的过程中
开发了高级中国画颜料
中国著名油画家陈逸飞曾说“马利的历史也是我们中国画家发展的历史是连在一起同步成长的”
为艺术家定制颜料让艺术家来参与中国画颜色标准的定制可以说是马利的传统也是产品与艺术家的互相成就
如80年代国画中的花青色标准未定 ,谢稚柳先生提议以其师张大千所用花青色为标准,马利几经研制,最终得出符合标准的花青色,并沿用至今。谢稚柳先生梅竹双清的作品中的颜色定色后,都是由马利完成。
小坊真没想到大师们千古流芳的作品里都流淌着马利的印记
而新技术的加持也让马利更加理解艺术与艺术家的合作更加默契
曾设计过北京奥运会“福娃”的艺术大师韩美林,想画一匹马,但马毛不能像传统勾勒方式,他更喜欢的是随着墨汁自然往外跑的渲染效果,自己做了很多的尝试,但是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于是找到了马利。
经技术研发员近3年研发,辗转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数十次试笔,每一个批次做完的样品韩先生都是一一测试,最终研制出符合韩美林先生要求的“中国墨彩”。

中国的颜色独具韵味光是原材料有的就价值不菲不起眼的罐子里放着的色粉很可能前身就是宝石级的矿物有的高达几万块一小罐
颜料研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艺术家与开发员之间感性与理性的碰撞。如传统传统意义上理解颜料很干,可能是水分不够,但实际上艺术家跟技术员进一步细致交流下来,实际上是颜料的膏体太粘稠,拖笔拖不过去。
粘度或者手感,可以用专门的仪器去测试出数据,会把使用者的感觉用具体数字的表现出来,将艺术家对颜色耐厚性、晕染性等需求,以这种方式收集,进而使颜料达到艺术家预期的效果。

展现在人眼前的一幅幅作品背后其实都蕴含了不为人知的精妙调整这是百年来民族工业的更迭发展也是人对美的不懈追求
马利自诞生之初,就与艺术界交流、交融,推陈出新。而现在这个百年品牌还紧追潮流,试探出了新鲜的色彩。

如延安西路3300号马利文创园里的马利美术馆不仅是电影《爱情神话》的取景地也举办过许多丰富市民生活的展览如漫画展《喜欢上海的理由》
西康路的850号
原先是马利的老厂房现在是全新的艺术打卡空间
这有生活,又有休闲有色彩的体验又有艺术的享受贴近每个人的生活
童年里熟视无睹的小小颜料竟然承载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融汇了艺术潮流的更迭
今天的探寻就到这里啦!下一站会去哪儿呢?
大家一起期待一下吧!
不妨在今晚十点半打开电视收看上海新闻综合频道《下一站》(也可以登陆看看新闻App网上收看)
来源 | 《下一站》节目组
编辑 | 张翔
点分享
现在就一起和小坊重新认识一下这个耳熟能详的老品牌吧!

马利品牌创始人张聿光先生,是上海美专创始人(之一),张聿光创办美专的目的是为了把西方的文化艺术在中国进行推广传播。他法国留学回国后,恰好在那个时期,国外的艺术思想也开始慢慢传入国内。



“马利”这个名字也寄托了创始人的期望 。“马”字意“马到成功”,“利”代表着利国利民,因为创办工厂的最初目的,是希望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用得起颜料。

听完这番解释解开你儿时关于马利的疑惑吗?而这令人熟悉的双马头图案又是怎么来的呢?


小坊从没未想过
从小用到大的马利颜料的图案竟出自大师之手
自马利诞生起
就和许多著名艺术家关系匪浅在与艺术家们的交流的过程中
开发了高级中国画颜料
中国著名油画家陈逸飞曾说“马利的历史也是我们中国画家发展的历史是连在一起同步成长的”

为艺术家定制颜料让艺术家来参与中国画颜色标准的定制可以说是马利的传统也是产品与艺术家的互相成就
如80年代国画中的花青色标准未定 ,谢稚柳先生提议以其师张大千所用花青色为标准,马利几经研制,最终得出符合标准的花青色,并沿用至今。谢稚柳先生梅竹双清的作品中的颜色定色后,都是由马利完成。

而新技术的加持也让马利更加理解艺术与艺术家的合作更加默契
曾设计过北京奥运会“福娃”的艺术大师韩美林,想画一匹马,但马毛不能像传统勾勒方式,他更喜欢的是随着墨汁自然往外跑的渲染效果,自己做了很多的尝试,但是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于是找到了马利。
经技术研发员近3年研发,辗转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数十次试笔,每一个批次做完的样品韩先生都是一一测试,最终研制出符合韩美林先生要求的“中国墨彩”。


中国的颜色独具韵味光是原材料有的就价值不菲不起眼的罐子里放着的色粉很可能前身就是宝石级的矿物有的高达几万块一小罐
颜料研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艺术家与开发员之间感性与理性的碰撞。如传统传统意义上理解颜料很干,可能是水分不够,但实际上艺术家跟技术员进一步细致交流下来,实际上是颜料的膏体太粘稠,拖笔拖不过去。
粘度或者手感,可以用专门的仪器去测试出数据,会把使用者的感觉用具体数字的表现出来,将艺术家对颜色耐厚性、晕染性等需求,以这种方式收集,进而使颜料达到艺术家预期的效果。

展现在人眼前的一幅幅作品背后其实都蕴含了不为人知的精妙调整这是百年来民族工业的更迭发展也是人对美的不懈追求


如延安西路3300号马利文创园里的马利美术馆不仅是电影《爱情神话》的取景地也举办过许多丰富市民生活的展览如漫画展《喜欢上海的理由》
西康路的850号
原先是马利的老厂房现在是全新的艺术打卡空间

这有生活,又有休闲有色彩的体验又有艺术的享受贴近每个人的生活
童年里熟视无睹的小小颜料竟然承载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融汇了艺术潮流的更迭
今天的探寻就到这里啦!下一站会去哪儿呢?
大家一起期待一下吧!

来源 | 《下一站》节目组
编辑 | 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