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区域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发力。以下是一些塑造区域品牌的关键策略:
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挖掘和传承区域特色文化,如历史故事、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
- 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打造具有时代感的品牌形象。
2. "产品质量提升":
- 加强对区域产品的质量监管,确保产品品质。
- 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
3. "品牌形象塑造":
- 设计统一的区域品牌标识,提升品牌辨识度。
- 通过广告、公关活动等手段,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 "市场推广":
- 利用线上线下渠道,扩大区域品牌的市场覆盖面。
- 参加国内外展会,提升区域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 "产业链整合":
- 培育和引进相关产业链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区域品牌。
6. "政策支持":
-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区域品牌建设。
- 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7. "人才培养":
- 加强品牌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方面的培养。
- 鼓励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提升品牌管理水平。
8. "消费者体验":
- 提升消费者对区域
相关内容: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湖北省15个脐橙产区签署了共同使用“秭归脐橙”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合作协议,合力打造百亿元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搭建脐橙产业供应链平台,带动全省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良好的区域公用品牌已成为区域经济崛起的重要抓手,在三产融合、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发挥了支撑作用,实现了“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成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
但也要注意到,有不少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部分产品或缺乏独特性,或不具备受众的普遍性;二是部分产品文化内涵挖掘和表达不够,主导者方向不明确,导致产品偏离了应有的目标群体。
作为产品面向市场的“门面”,品牌建设首先要尊重市场,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塑造符合市场期待的产品,通过高品质生产和生活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区域公用品牌作为集体商标,授权商家都可以使用,但在实际销售中,往往是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叠加的品牌体系。从“弯腰耕种”到“上架销售”,企业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过程中,承担着品牌使用落地、产品推广销售等具体任务,是品牌与市场之间的关键一环。
一方面,区域公用品牌的树立为企业提供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优势。通过塑造区域公用品牌,为区域内从事这一产业的企业整合地方资源、凝聚产业合力、扩大品牌声量、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品牌打造之路。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要想用好区域公用品牌,必须勇于创新,强壮企业内生动力,实现产品升级。
持续壮大区域公用品牌,还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建立健全生产标准、产地标识、安全检测、溯源系统等品控体系。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优势区域公用品牌攀高向新发展;坚持需求导向、深耕会展经济、强化电商赋能,打通从田间种植到市场销售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提高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品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使区域公用品牌与知名企业品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湖北省为例,该省探索出“省级带动、市县联动、企业互动”的农业品牌发展模式,以粮食、蔬菜、水果、水产、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龙头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
区域公用品牌需要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从内部来看,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化战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避免同质化竞争,根据自身区域优势与特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差异化策略。从外部来看,需建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动态管理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评选机制,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保驾护航。 (作者:柳 洁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