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姚集镇高党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姚集镇,近年来,高党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乡村。以下是高党村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的一些举措和成果:
1. 优化人居环境:高党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村容村貌。对村内的道路、排水、绿化等进行全面升级,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强村庄清洁行动,提高村民环保意识,打造美丽乡村。
2. 发展特色产业:高党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例如,发展特色农业,推广优质农产品,提高村民收入;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体验乡村生活。
3.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高党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提升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4. 丰富文化生活:高党村注重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广场舞比赛、书画展览、民俗表演等,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5.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高党村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例如,改善村小学教学设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村卫生室,为村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关爱老年人。
6. 培
相关内容: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4月13日,走进古黄河沿岸的睢宁县姚集镇高党村,除了错落有致的青瓦白墙院落和整齐干净的康庄大道,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社区广场上、稻虾藕田间、工厂车间里,一张张随处可见的幸福笑容。
“咱高党,3年实现大变样!家家住进小别墅,贫穷的影子一扫光!” 高党村原是睢宁县经济薄弱村。2016年以来,高党村做强农业产业,建设“家门口工厂”,让农民“稳得住、能致富”,成功入选首批“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去年,村集体收入达413.6万元,村民幸福指数节节高,高党变得真“高档”。
产业兴旺 村民富起来
村庄散,人心乱,贫穷落后名声扬。一说起过去的高党,村民们无不唏嘘,“以前一亩地一年忙到头到手就几百元。小伙不好找媳妇,姑娘都往别处嫁!”
“要想脱贫致富,就得在土地上面作文章,最大化发挥土地经济效益。” 村支部书记宋斌告诉记者,高党村“把合作社建在支部里”,由集体带领种地,动员群众流转土地,再由合作社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让村民们获得“土地租金+劳务工资+集体分红”等多重收入。目前,合作社集中流转经营全村耕地95%以上,可吸纳带动50名低收入户务工就业,人均年收入1.2万元以上。
“什么来钱种什么。”为了打造高效规模农业,高党村全村2800亩耕地,在村集体合作社的带动下,建成艾唯农场、稻虾基地等14个高效农业项目,发展优质果蔬、稻渔共生、花卉种植等,每年可为村集体一路带来120多万元收入。
今年58岁的叶谋边是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以前一直在外打工。高党村“百姓大舞台”成立后,他回到家乡参与其中,演小丑、唱快板,每月能领1000多元的补助。“现在吃喝不愁了!” 叶谋边高兴地说,“平时还能去猕猴桃种植基地、甜油厂务工,家里4亩土地流转出去,每年租金3200元。如今年收入能达6万元,比以前翻了3番!”
去年,叶谋边还承包了200亩的鱼塘做藕虾共养,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鱼塘边清理芦苇等杂草,“现在藕发芽了,不把杂草除了会影响藕的长势。”叶谋边干得起劲儿,眼睛里满是光彩, “以前这片都是荒地,被村集体改造成鱼塘,现在这地儿就是我生活更富的希望!”
门口就业 生活旺起来
“从俺家到工厂,只要5分钟。”在高党村村委会对面,有一处配套建设的3000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引进了纺织、鞋服等无污染、劳动密集型的富民项目,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村民王苏正在二楼的威斯汀服装厂给裙子做着卷边的活,“俺家就住这后面。”王苏往窗外一指,窗外高党村的美景尽收眼底。楼下广场上有老人正带着孙子玩耍,广场北面便是一排排整齐干净的乡村小别墅,她的家就在其中。
不能外出务工曾是王苏一度头疼的问题。家中有一位多病的父亲和3个未成年的孩子,仅靠丈夫一个劳动力和3亩多地的土地租金,生活多多少少有些吃力。2018年,王苏在村里的介绍下来到威斯汀服装厂工作。
高党村引进的威斯汀服装厂,年生产出口服装约36万件,贸易额8000万元,可带动30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致富,人均月收入达3500元。
“现在既能在家照顾孩子,又能在家门口挣钱,真的很幸福。” 王苏说,“两个上了学的孩子还有助学补助,读小学的儿子每学期补助750元,上幼儿园的女儿每学期补助500元,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以产富民、以民促产”,除了建设“家门口工厂”,高党村还积极打造“手工艺工坊”,挖掘本村老艺人、老技艺,通过重建作坊新址、升级工艺配套等,统筹做好社区老酒坊、甜油坊等手工作坊原料采购、生产、宣传、销售等工作,让“家门口”就业多样化。
“老李的甜油老刘的酒,高党产品走向了大市场!”高党甜油坊有着百年历史,在现代化流水线生产调味品的今天,油坊主人李乾彬至今仍坚持传统工艺晒制。宋斌介绍,村集体投资了60万元,改扩建800平方米甜油坊晒场,现有酿缸150口,年产量15万斤,每年为集体增收30万元,可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
同样,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高党老酒坊,年产浓香白酒5万公斤,可吸纳13人就业。“咱们高党的老酒坊、甜油坊远近闻名,不仅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还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真是‘旺’上加‘旺’!”
宜居宜游 乡风美起来
行走在高党村中,家家户户庭院有树,门前有花,孩童欢快嬉闹,老人悠闲养神,好一派祥和自然的乡村美景。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两层小楼干净整洁,客厅窗明几亮,卧室厨房敞亮大方,电视、空调、洗衣机等电器家具应有尽有,怪不得高党村人人都说“住得比城里还好”。
“集中居住前的高党村可不是这样。”宋斌笑道,“以前村子散落,道路都是烂泥路,村里连路灯都没有,房子也多是砖木结构泥瓦墙。用快板书《俺的家乡叫高党》里的话来说,就是‘道路狭窄似羊肠,上学看病费周章,天热苍蝇到处飞,下雨污水满地淌。’”
高党村原来的庄体占地720亩,集中到新社区居住后,只用地220亩,而且“吃住行学医”各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一路走来,社区商业街、篮球场、幼儿园、养老服务中心、卫生室依次映入眼帘,公园绿地更是景美水美。还有污水处理厂、沼气站,实现了污水高效化处理、环卫一体化保洁,彻底改变了以往“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旧貌,宜居宜业宜游,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发生巨大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村民的精神面貌、乡风民风更是大步提升。
在“百姓大舞台”,几位舞蹈演员正身着演出服进行排练,“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也要注重精神生活上的满足。我们表演的节目,大家都爱看!”村民演员开心地表示。
在村部,记者看到了10条村规民约、社区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这是高党村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通过居民大会讨论决定出台的。村里还定期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激发居民学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精神自觉和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好日子啊,今后一定还会越来越好!” 宋斌动情地说。
本报记者 何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