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青岛】这些老品牌,是老青岛难忘的记忆(第三篇)
青岛,这座海滨城市,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岁月里,许多老品牌伴随着青岛的发展,成为了老青岛人难忘的记忆。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些老品牌,感受青岛的百年风情。
一、青岛啤酒
作为青岛的标志性品牌,青岛啤酒自1903年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百年的辉煌历程。它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青岛啤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青岛精神的象征,代表着青岛人勤劳、朴实、拼搏的精神。
二、瑞蚨祥
瑞蚨祥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服装品牌,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瑞蚨祥以精湛的工艺、优质的面料和优良的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在青岛,瑞蚨祥的店铺遍布大街小巷,成为了青岛人购买服饰的首选之地。
三、张裕葡萄酒
张裕葡萄酒是我国著名的葡萄酒品牌,成立于1892年。在青岛,张裕葡萄酒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不仅为青岛人带来了美酒,更见证了青岛的百年沧桑。如今,张裕葡萄酒已成为青岛一张亮丽的名片,享誉海内外。
四、青岛利群集团
青岛利群集团是一家集零售、物流、餐饮、酒店等多元化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自1946年成立以来,利群集团
相关内容:
她们,是难忘的老品牌、老味道;
她们,是陪伴了我们几代人的记忆;
她们,或已黯然消失,或名字变换;
她们,或仍在低谷,或已浴火重生。
不管如何,
都是老青岛无法忘却的记忆情怀。
近期陆续编辑发布的《这些老品牌,是老青岛难忘的记忆》两篇图文,一经发布即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高度关注,根据网友们的热心回复,又搜集了部分老品牌、老字号、老味道,为大家展示那些曾经在老青岛心中抹不去的点点滴滴,那些至今仍耳熟能详的青岛制造。再次看到她们的旧影,一定会勾起你或多或少美好的回忆。随着流逝的岁月,让我们再去找寻那些深埋于记忆中的老店铺、老品牌、老味道情怀......
这些老品牌,是老青岛难忘的记忆(第三篇)!
盛锡福

盛锡福帽店创办于1911年。创办人刘锡三,山东省掖县沙河镇人,家中世代务农,幼读诗书,粗知礼仪。一年家乡受灾,农田歉收,乡里人四处谋生,他也离乡去青岛。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锡三开了家盛聚福小帽店,苦心经营了六年,独自开张了盛锡福帽店,这店名取得也有讲究,“盛”取买卖兴盛之意,“锡”和“福”均取自刘锡三的大号和乳名。

二三十年代,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沈阳、青岛和武汉等地设立20多家分店。在世界列强争相控制中国市场的时候,盛锡福的产品在当时先进的欧美各国争得了一席之地,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一些社会名流曾为盛锡福题写书额。由吴佩孚书写的“盛锡福”牌匾一直挂到现在。

如今,“盛锡福”三个大字在中山路依然醒目,但已很难回到那个辉煌的年代了。
谦祥益
谦祥益,可能现如今的年轻人已感觉陌生,但它在老青岛的心中却是一种难以忘怀的记忆与情怀。
“身穿谦祥益、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这是上世纪30 年代老青岛人流传的民谣。也是这个行业的代表。这几乎成为老青岛人的标配,也是身份的象征。

谦祥益
青岛谦祥益商厦创建于1911年,是章丘旧军孟家祥字号企业和青岛老字号绸布业商店之一,位于北京路9号。


岛城收藏家逄淑才收藏的老照片,八十年代红火的谦祥益。
随着青岛商业中心的东移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营逐步进入困境,据说因银行债务问题而被拍卖,2008年彻底关门停业,之后就进入了长期闲置的境地。这座百年历史的老楼至今还在北京路上。只可惜,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瑞蚨祥
从1904年(光绪三十年)开始,孟洛川先后在青岛、天津两地增设瑞蚨祥鸿记缎店,青岛瑞蚨祥绸布商店始建于1904年,总号经理沙文峰来青岛投资银3万两,在胶州路35号建立分号,占地2800 平方米。1905年11月正式开业,陈文轩任经理。主要经营绫罗绸缎、呢绒皮货、各色布匹。经营方式为批发、零售、加工。店内还兼营药品、报关行、房地产等。

瑞蚨祥初始老明信片(青岛档案馆)
胶州路35号瑞蚨祥门面,1959年,拓宽胶州路路面,将其围墙拆除,成为临街门面商号。
瑞蚨祥自开业以来,始终贯彻“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经营宗旨,备货齐全,以保证自己的信誉,其经营方法从购货、销货等方面都颇具特点。瑞蚨祥为一些高官、富贾,每人发一个“折子”,每次买货可以不交现钱,每到端午、仲秋、春节结账,对青岛上层人士住址列了清单,主动上门服务。逐渐赢得了广大顾客,成为青岛具有代表性的老字号,在本地赫赫有名。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愿意到这里消费,并且都能觉得物有所值,在绸布业创造了一个辉煌的神话。

曾位于中山路164号的瑞蚨祥毛衫专卖店
1956年实现公私合营,称瑞蚨祥呢绒绸缎商店。1965年并入谦祥益绸布店统一核标,名为东风绸布店胶州路门市部。商店只经营零售,不再批发。1985年,瑞蚨祥和谦祥益两店分家,瑞蚨祥又回到了胶州路上。复称瑞蚨祥呢绒绸缎商店。

胶州路35号瑞蚨祥旧址
2000年,瑞蚨祥店铺因债务问题被法院查封,2006年12月,青岛瑞蚨祥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被吊销。2007年10月,青岛瑞蚨祥位于胶州路和聊城路的两处老店被依法拍卖,这也标志着这个百年老字号在青岛销声匿迹。
妇女儿童用品商店

市场三路上的人民市场
青岛妇女儿童用品商店,位于中山路141号。始建于1956年,原址位于市场三路青岛人民市场楼上,1967年原址改为综合性商店,将中山路青华百货店改为妇女儿童用品商店。
2001年10月改制为青岛妇女儿童用品商厦有限公司。2000年经市规划局批准,在中山路117号老店原址,准备建设21640平方米的多功能超豪华的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妇女儿童用品大世界”。但由于多种原因,老店拆除后闲置了很长时间,建成后定名为“新东方巴黎购物中心”,2005年9月成为苏宁电器。

妇女儿童用品商店
位于中山路141号的,是原青岛妇女儿童用品商店第二门市部,注册地址为中山路139号。店址位于中山路与海泊路交叉口,为三层框架结构建筑。1987年曾经做过改造,楼梯柱为改造时增加,建筑面积约1023平米。

2007年照片
2006年10月,有着50多年历史,曾是市民购买童装及婴幼儿用品主要去处之一的青岛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因为资金压力,公司运营状况困难,与法国“ETAM”艾格品牌合作,其在中山路139号的卖场成为艾格经营男女装的旗舰店。
宏仁堂

宏仁堂

宏仁堂1935年在中山路开业,泥金招牌“北平宏仁堂乐家老铺青岛分号”,前店后场,设有坐堂大夫,可谓风光一时。直到今天中山路宏仁堂门头依然古色古香,展现百年老店独有的底蕴。
青岛咖啡饭店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青岛咖啡饭店
说起青岛饭店,老青岛可谓耳熟能详,但青岛饭店的前身,在青岛咖啡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有着长期影响的“青岛咖啡饭店”,知道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了。创建于1932年的青岛咖啡饭店,由希腊人司提反尼狄司开设于山东路(中山路)南段,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最为有名的西餐饭店。饭店除西餐洋酒外,还有乐师和舞池,是当时追求时尚的高雅人士聚会的地方。

“公私合营青岛咖啡饭店”的店名清晰可见

拆除前的青岛饭店
青岛咖啡饭店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1965年更名为青岛饭店,1966年,原来的青岛咖啡饭店旧楼被全部拆除,扩建成一栋五层的大楼。1977年,饭店东面的瀛洲旅社被拆除,扩建为九层大楼并入青岛饭店。使之成为青岛当时最著名、最高档的餐饮、住宿场所,也开始了一段很长时间的辉煌期。可惜的是,2004年,在中山路改造中,所有的建筑全部被拆除,青岛饭店也离开了使她诞生、发展、辉煌的中山路。
广东饭店

上世纪50年代广州食堂广告
岛城的佳肴美馔里,鲁菜、川菜不少,专营岭南粤味的却是凤毛麟角。上个世纪50年代,岛城唯一的大型粤菜馆,便是位于市北区的“广州食堂”。
虽叫“食堂”,但它却不是单位的职工伙房,而是一家国营的经营正宗岭南粤菜的高档酒店。它的前身聚集了“英记酒楼”“合兴隆”等粤菜的精英力量,于1956年公私合营而成,总店位于潍县路42号,并开设两个分店,一个在辽宁路大庙山对面、“开朗”百货公司旁边,后来独立为“扬州饭店”;一个在博山路“天德塘”浴池对面,即著名的“十乐坊”锅贴铺。

“广州食堂”店内分两层,楼上单间,车厢排座,优雅别致;楼下两间大厅,窗明几净,纤尘不染;墙挂大家字画,壁悬名人墨宝。每天中午晚上,店前车水马龙,宾客盈门。这里曾是市北区最大、最红火的酒店,也是岛上最著名的三大昌隆酒店之一,与洋味十足的 “青岛咖啡”(青岛饭店前身)、京津名肆“春和楼”成鼎足之势。
“广州食堂”曾一度改称“长征饭店”,后更名“广东饭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广东饭店随着国货公司扩建被拆除,原址成为国货公司东门。
友谊商店、侨汇商店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冰箱是绝对的紧缺产品,在友谊商店里却一字排开。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当年友谊商店里的装修很讲究。(魏善章摄)
位于新疆路12号的青岛友谊商店为青岛外轮供应公司下属,专门供应外宾和外国海员的商店,购物使用外汇券。


市民在侨汇商店里围观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魏善章摄)

在友谊商店最为红火的年代里,中山路上又开设了一家跟友谊商店相同性质的商店,名字叫侨汇商店。位于中山路54号的青岛侨汇商店同为青岛外轮供应公司所下属,是后来随着海外华人,台湾同胞回大陆的人多了起来而设立的,购物使用侨汇卷,它原址上后来竖起了西部商圈最大的百货商店——百盛。
这两座商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中期在我们青岛人的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两个意义特别的商店在我国商品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物资供应相对匮乏的那个年代里简直就是一个购物天堂,只是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与它无缘。
侨汇商店随着青岛外轮供应公司的破产而倒闭,又随着中山路百盛商厦的建成已成历史,友谊商店倒闭后长期闲置后,随着海员俱乐部在新疆路高架快速路工程的建设中而消失。
这两座商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中期在我们青岛人的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两个意义特别的商店在我国商品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物资供应相对匮乏的那个年代里简直就是一个购物天堂,只是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与它无缘。
劈柴院

劈柴院承载了老青岛太多的记忆,劈柴院留给我们的记忆已不单纯是老青岛的,还有无数城市移民的,或许在青岛的建筑群中,唯一能引起老青岛和城市移民共同关注的只有劈柴院。而十余年后,在我们欣喜、庆幸这处特色老街保留的同时,却发现这处老青岛最深处的记忆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劈柴院锅贴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锅贴铺,三鲜锅贴一斤50个,才2块钱!
记忆中的劈柴院美食,从中山路进去右首第一家的锅贴。味道特棒!
劈柴院李记饺子楼

李记饺子楼
岛城著名的饺子店。30年代初,由李继康、李继昌两兄弟开办。位于中山路与河北路之间的江宁路,即“劈柴院”内。1986年,饺子楼在更新改造店堂的同时,派厨师到西安市解放路的饺子馆学习花色饺子和饺子宴,掌握了50多种饺子的制馅技术和包制工艺,根据青岛当地特点,利用海珍品创新制作了十几种饺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岛饺子宴”。
劈柴院豆腐脑

改造前的劈柴院豆腐脑店

这样的一个窗口,递送了近40年没有变过的豆腐脑。
如果不是门口竖着的那块字迹模糊的白色牌子,还不容易看到这处门头。用红油漆写在门顶上豆腐脑店招牌,已经随墙壁风化脱落。陈旧的店面中,随处可见疮痍与沧桑。虽然劈柴院已是十分的萧条,但小店里还是有陆陆续续进来的食客,从不同地方赶来的人们,为的就是喝一碗豆腐脑。
2009年4月10日,百年老院劈柴院重新开街,而豆腐脑店作为唯一一家一直在劈柴院坚守的老字号,也在改造后重新营业。
青岛食品商店

青岛食品店
怀念曾经的青岛食品商店,随着老建筑的消失,那些童年心底里的美好,只存在记忆里,在老照片里回味探寻了。

上世纪50年代的“三八店”的图片
中山路上的青岛食品店,解放后,曾命名为“三八副食品商店”,70年代成为青岛食品商店。这里面是全市最全的卖各地食品的地方,各种点心和糖果,各地包装精美的小食品琳琅满目,这里对无数老青岛的童年都有着很大的诱惑。这里是青岛唯一一家有三色冰砖卖的,3毛钱一个。那里的“江米团”、“江米条”、“撒琪玛”等食品,也一直是很多老青岛难忘的童年美食。
长青果品商店

长青果品商店(老电影《暗礁》中的镜头)
长青果品店 创建于1950年,在中山路曾经有3家店铺,总店位于中山路113号,分店位于中山路11号和23号。长青果品商店的前身是永茂、春和、公茂三家果品店,三家水果店都成立于建国初期,皆为私营,组织方式为合伙,南北干鲜果品、应时果品、加工蜜饯、水果罐头、进口的外国果类都可在这里买到,

直到上世纪90年代,长青果品店生意仍旧不错,2000年之后,生意日渐冷清,直到陆续悄然消失。
中山路三角地

位于德县路三角地的“乐口福饭店”是宁波人创设经营,60年代以后,山东省饮食服务业学校及其前身青岛第一商业学校将其作为烹饪专业的实习饭店。广告牌下面有家“洞天小吃”,如今,连同建筑都已消失......
中华商场

中华商场
位于中山路与肥城路交汇处的中华商场。2004年,这一大片建筑被拆除,现有建筑为“悦喜客来购物中心”。(毛卫东摄影)
第一百货商店
青岛第一百货商店,位于中山路51号,曾是岛城最大的综合性老字号商店。

“老一百”旧址始建于1935年,原名亚当斯大厦,不仅是中山路第一楼,还是中山路第一座"写字楼"。1949年组建“中国百货公司青岛分公司”,1950年正式开业。这是青岛首家国营大型百货商店。人们一直习惯称之为青岛百货公司。50年代初,电梯在青岛极为罕见,只有青岛百货公司、博山路的天德塘澡堂和汇泉的东海饭店有。当时很多人也是奔着这里的电梯来的,当然店大商品多更是重要原因。

青岛第一百货商店
1967年改称“青岛百货商店”,1988年始用“青岛第一百货商店”名称,时为全市最大的综合性百货商店。青岛人的“老街里”情怀中,“老一百”有着他们抹不掉的记忆。
震泰时装纺织品公司

震泰
震泰时装纺织品公司 ,青岛老字号西装店,前身系浙江商人于1920年开设的青岛震泰洋服店,1964年店址由中山路迁至海泊路。1986年改为震泰时装公司。1979年在海泊路建楼,实行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批发零售兼营,在岛城百姓中久负盛名。1993年改现称,为股份合作制商业企业。
新南京美发厅

新南京美发厅

新南京美发厅内景
中山路88号的新南京美发厅,始建于1938年,原名新南京开记理发馆,1964年改为新南京美发厅,是青岛存在至今最老的理发店,现原址上名为南京美发美容的店面仍在营业。
亨得利

亨得利

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位于中山路144号。是青岛历史最久的大型钟表眼镜专业店。1924年由浙江人郑章华创建,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为国营企业,二十世纪90年代被改称为青岛亨得利钟表眼镜珠宝公司。老建筑已被拆除重建。
天德塘

天德塘

天德塘位于博山路56号,1930年由民族资本家高学志(高五)修建,楼高四层,后又加盖了2层做宾馆。建筑面积达3250平方米,是老青岛建筑面积最大的澡堂,也是最早开设女子部的澡堂。天德塘是当时青岛少有的几处带有电梯的楼房,不但可以洗澡,还有一条龙服务,理发、洗衣、喝茶、吃饭、住宿,是当时岛城浴池业最大的综合性服务单位。
春和楼

上世纪20年代的春和楼老照片
春和楼作为青岛市区最早的饭店之一,位于中山路与天津路交汇处。1897年由周姓人家开设,后由旅居青岛的天津富商朱子兴在中山路与天津路相交处投资扩建。1956年公私合营,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春和楼聘用的第一位经理是天津人,菜肴也以天津口味为主。后福山人林重孚任经理,鲁菜就逐渐代替了天津菜系。春和楼在岛城老字号鲁菜餐馆“三大楼--春和楼、顺兴楼、聚福楼”中处于首位,成为50年代至70年代青岛最著名的鲁菜馆。
春和楼历来广布盛名,连走遍世界的美食家康有为也隔三差五来打个牙祭,毛泽东的恩师徐特立更是特地来品尝香酥鸡。春和楼百年传承,其特色菜香酥鸡始终令人食指大动。提及青岛美食,很多人会推荐春和楼香酥鸡。

旧时能进春和楼吃顿饭是件体现身份和品位的事情。而现在,春和楼已经成为青岛的一个标志,人们来这里透过鲁菜的味道,感悟青岛的变迁。
清真饭店、馅饼粥

清真饭店、馅饼粥饭店
馅饼粥,位于临近中山路的德县路29号,是1926年创建的青岛历史最久的清真饭店。本世纪初,因中山路改造原因,馅饼粥原址被拆除重建,饭店因此关闭。直到2010年才重新开张迎客。
玉泉春

玉泉春
坐落在西镇费县路、滋阳路、观城路交汇处的“玉泉春”,一家不太起眼的饭店。可是,它却给无数老青岛带来很多抹不掉的回忆。

玉泉春饭店的天津包子真是一绝,多年来一直回味无穷,念念不忘。
华侨饭店

上世纪三十年代新新公寓旧影

华侨饭店
湖南路72号“新新公寓”(之后的华侨饭店),建于1936年,是青岛最早的川菜馆。抗战时期是我市历史上唯一的公开赌场“绿洲友谊社”。后恢复为旅馆,内部开设了青岛第一个歌厅,解放后专门接待华侨。本世纪初被无知的拆除.....
天真照相馆

天真照相馆的照相师在试用照相机时偶然留下的店名照片。
据资料记载,天真照相馆真正开始独立经营是在1928年,由郭锦卿独资,注册为“天真日夜美术照相馆”,意为24小时营业,位于中山路131号。天真照相馆是青岛最早的照相馆之一。

天真照相馆用镜头定格过无数的历史瞬间,从大军阀韩复榘到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后“四小名旦”之一的许翰英等众多名流都曾在这里拍过照片。而无数的老青岛家里,也都会有那么一两张印有“天真照相”的老照片,沉淀着青春的记忆、亲人的怀念......
云南路“万年青”

万年青照相馆定格了无数老西镇的温馨回忆,百岁照、毕业照、结婚照、全家福......,这里也成为了西镇变迁的记录者。

搬到云南路144号,转眼已是十二年,门头上的颜色与字体已不是印象里的万年青了,推门进去,屋里很是简陋。外面很小的一间休息室兼耗材用品,里面就是简单的照相室。与照相师随便聊了几句,也就是现在的店主万师傅,说起了2007年位于云南路64号的老店,还是很怀念,原本还以为能再回到原址,但没想到这一离开就是十多年。
文物商店

文物商店
青岛文物商店,位于中山路40号。初建时,门面为日本人开设的保险公司,抗战胜利后改为中华商场,建国后改为大同商行,1951年改为公利号百货店,1961年10月1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青岛文物商店,是我市独家经营文物商品的老字号商店。2002年随着中山路改造而消失。
打字机商店

打字机商店

青岛市打字机商店,位于中山路127号。前身是先安打字机行,创建于1923年12月,创办人为包宝根,祖籍宁波,凭着高超的维修技术,白手起家,以经营维修打字机、收购旧英文打字机维修翻新后再出售为主。1956年公私合营被合并到市文化体育用品商店。1984年,商店定名为青岛打字机商店,1996年投资扩建改造,成立了批发业务为主的青岛久力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玉生池

玉生池
玉生池澡堂,原名“新新池”,1942年以后更名为玉生池,原址在平度路32号。
青岛烤鸭店


辽宁路上的“青岛烤鸭店”旧影

青岛烤鸭店始建于1984年,岛城老字号餐饮企业,是岛城第一家经营正宗北京烤鸭的餐厅。位于辽宁路174号的店面记忆最深。
辽宁路上的老店
作为仅次于中山路的第二商业中心,辽宁路如今已是面目全非,曾经的店铺林立、喧嚣繁华的景象只有在旧影中找寻了。

辽宁路羊肉汤

新时代照相馆

曙光美发厅

大陆茶庄分号

小鲍岛的“鲍岛酒家”

很多的老店,随着小鲍岛、泰山路等的拆迁改造,陆续消失.....小鲍岛的历史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淹没。
正大食品店


正大食品店
正大食品店,位于台东三路商业街,和兴路12号。记忆里的繁华喧闹早已消逝,但再次看到照片中的店名依旧会感慨不已。
辽宁路食品店

辽宁路食品店
辽宁路百货商店,在当年的青岛,这算是比较大的百货店了,销售日用品、食品、服装、布料,算是真正的百货店了。90年代初,这类百货店受到极大冲击,为了迎合时兴的“十点利”(也就是只赚取百分之十的利润),那里改成“布英利”(不盈利的谐音)百货店,但也许收效不大,又改回原来的名称。

辽宁路食品店(毛卫东摄影)
曾经的辽宁路南段一直保持着商业街的风貌,人流如织、络绎不绝。临街的各式房屋全部被林林总总的商家占据,各行各业、门类繁多,商品琳琅満目,虽沒有大型的商场,但各类商店在辽宁路均设有门市部,是市北区市民的购物中心。
海滨食品店

日占时期明信片,左侧为“万源永号”。
海滨食品商店是岛城著名的历史名店,其历史可追溯到1924年。当时,江浙商人王少乾、洪永芳和张根睦来到青岛,看中了繁华的老街里,不久就在中山路和高密路交会处,购房开店 。字号叫“万源永”南货店,取自“万源辏集,年永才广”之意。

上世纪80年代海滨食品商店
青岛解放初期,“万源永号”更名为“青岛三阳食品号”。1956年公私合营,店名改为“海滨食品商店”,“文革”期间曾一度改名“跃进食品商店”,上世纪80年代初正式定名为“青岛海滨食品商店”。
海滨食品店是全国首批命名的、青岛食品零售行业第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作为一家历经近百年的历史名店,曾经引领了老街里与老青岛的食品潮流。随着中山路的繁华逐渐退去,海滨食品店这个老字号依然坚守着“万源永号”的经营理念,坚守着那份历史的荣耀。
云南路、西藏路食品店


云南路食品商店
大名鼎鼎的云南路食品店,位于云南路滋阳路口西南角,老青岛人一般都知道。
那时候,云南路食品店主要经营品种是糖果、点心、饼干。点心都是散装的,装在玻璃箱里,或油漉漉的专用木箱里。论斤称分量,用土黄色的纸包成长方包,上面铺一张大红色的商标纸,再用纸捻的细绳上下左右捆扎好,最后用细绳的端头扎成一个提手环扣。这个长方体的点心包,底面略小,顶面略大。串门走亲戚,提在手里,情谊十足。尤其那火红的商标纸,感觉非常喜庆。

西藏路食品店
很怀念那时的食品店,里面有太多让我们留恋不舍的好吃的......
“十乐坊”锅贴

对于如今众多年轻人来说,十乐坊这个牌子或许并不熟悉,但是对于老青岛而言,这个牌子不仅是小吃,更是带着满满的历史和回忆。在那个时代的青岛,十乐坊是与青岛大包、春和楼蒸饺齐名的特色小吃,提起锅贴,那就是岛城第一品牌。

老青岛记忆最深的就是它家的三鲜锅贴,白菜、海米、肉和木耳,馅像一个肉丸,一咬出汤。也正如鲁海老先生回忆起时所言,就是三个字来形容:“满口香”。
后来十乐坊又交予青岛长城饭店管理,成为长城饭店的一家分店。没料到命运多舛,长城饭店后来也因多种原因消失了。2009年,历经80年风雨的十乐坊最终关门停业。
莘东炉包铺

去年发布了一篇《曾经的莘东炉包铺,老青岛还记得吗?》的图文,瞬间勾起了无数岛城读者美好的回忆。一个小小的店铺,虽然已消失十年多,但当年那种记忆里家的感觉、几十年不变的味道,至今仍让老青岛们记忆犹新、感怀不已。

几张长桌,几条长板凳,每天中午时候不变的大长队。几十年的良心经营,莘东炉包的品质一直没变。炉包铺也一直存在于小港儿渐趋破旧的老建筑内。老青岛依然清晰地记得,门洞往西就是市南纸制品印刷厂土产店和工农兵土产店。

“岛上名吃、独一无二”,店外墙面上那模糊的字体随着老店一起消失,这座曾经远近闻名、被很多人誉为是当时岛城最好吃的炉包,只能从记忆中找寻了......
那些青岛的老品牌、老物件、老味道,你还记得多少?可能会有读者朋友回复,文中提到的老品牌还是少了很多,其实还有一些仍在继续搜集整理中,后期会逐渐陆续发布,请继续关注——这些老品牌,是老青岛难忘的记忆(第四篇)!。
随着流逝的岁月,再去找寻那些深埋于记忆中的老品牌情怀。她们一度成为了岛城的标志,书写了一段段历史的商业传奇故事。不管她们现在是仍在续写辉煌,抑或是早已消失,她们永远都是青岛抹不去的城市记忆.....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号独家编辑整理发布,如无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