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经销商库存连续16个月超过警戒线,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通常意味着汽车市场的需求放缓,或者经销商在销售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影响:
### 可能的原因
1. "市场需求下降":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或者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减少。
2. "供应过剩":汽车制造商生产的汽车数量超过了市场需求。
3. "政策影响":如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的退出,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
4. "经济因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如通货膨胀、利率上升等。
### 豪华品牌涨幅大
豪华品牌库存涨幅较大,可能的原因包括:
1. "价格因素":豪华品牌汽车价格较高,需求弹性较大,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可能更明显。
2. "品牌忠诚度":豪华品牌通常拥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消费者可能更愿意等待或支付更高价格购买。
3. "市场定位":豪华品牌通常针对高端市场,这部分市场的需求可能相对稳定。
### 影响
1. "经销商压力":库存积压可能导致经销商面临资金压力,影响其运营。
2. "汽车制造商压力":库存积压可能导致汽车制造商调整生产计划,甚至影响其财务状况。
3. "消费者影响":库存积压可能导致经销商降低售价,消费者可能因此获得更多优惠。
### 建议
1. "市场调研":经销商和制造商应加强对市场的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
相关内容:
库存预警指数持续上升 豪华品牌尤甚
根据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2019年4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1.0%,环比上升5.7百分点,同比上升6.47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仍位于警戒线之上。
流通协会分析称,4月部分地区春季车展对市场需求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是一系列因素致使4月整体市场需求及销量下降:北方地区进入农忙,农村消费者到店量减少;4月有清明节,南方部分地区消费者受传统习俗影响不在4月购车;“西安奔驰维权事件”影响消费者对4S店信任度,4S店集客量下降;部分地区消费者观望国六车型切换政策,持币待购。
分区域来看,4月份全国库存预警总指数为61.03%,北区指数为59.0%,东区指数为57.91%,南区指数为69.8%,西区指数为64.86%。流通协会认为,由于4月有清明节,南方部分地区消费者受传统习俗影响不在4月购车,导致南区指数较高。
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4月进口&豪华品牌指数、合资品牌指数、自主品牌指数均较上月上升。其中,豪华品牌库存指数上升幅度较大,上升9.1个百分点。据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介绍,这主要受“西安奔驰维权事件”影响所致。
此外,今年4月车辆成交率有所下降。调查显示,经销商认为成交率下降的比例为40.3%,认为成交率基本持平的比例为41.6%,认为成交率增长的比例为18.1%。
应对压力 经销商或采用“熔断机制”
事实上,从去年至今,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一直居高不下。流通协会发布的《2018年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有39.3%的经销商亏损,27.1%的经销商与上年持平,仅有33.1%的经销商实现盈利。2018年全年,经销商月度库存预警指数均位于50%的警戒线之上,这也是首次出现全年高于警戒线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延续到了2019年。今年前4个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始终处于警戒线之上。
而对于5月的市场情况,流通协会调查显示,五一小长假或将迎来一个购车小高潮,但5月整体市场情况依旧艰巨。部分地区,国六切换临近,清库压力大。
另据流通协会在4月汽车消费指数调查中预测,随着天气回暖以及五一四天假期,消费者到店看车的数量会增长,节日购车、换车潮会带动汽车消费。5月的传统车展与促销活动较多,各品牌推出新车上市,消费者在车型和价格等方面有了更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部分消费需求的释放,购车意愿增强。
但据了解,目前大部分经销商对于5月份经营状况的判断是“一般”。其中,认为5月份经营状况不好的经销商比例为29.7%,认为经营状况好的比例为11.6%,认为经营状况一般的比例为58.7%。
据郎学红介绍,为缓解经营压力,今年经销商会有一个“熔断机制”,根据不同品牌设置不同的库存警戒值,一旦达到警戒值,就触发“熔断机制”,中止进货。
新京报记者 张洁 编辑 张冰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