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卖到上千元的“学步鞋”是否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这个问题涉及到儿童成长发育和早期教育的问题。
首先,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在学步阶段确实需要一双合适的鞋子。合适的学步鞋应该能够提供足部支撑,避免孩子因为鞋不合脚而受伤。然而,是否需要上千元的鞋子则值得商榷。通常情况下,市面上有大量性价比较高的学步鞋,能够满足儿童的基本需求。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家长为孩子购买高价学步鞋可能出于以下几种心理:
1. "消费观念":一些家长可能认为高价商品代表着更好的品质,因此愿意为此支付高价。
2. "攀比心理":看到其他家长为孩子购买了高价学步鞋,可能会产生攀比心理,也想要购买同样或更贵的鞋子。
3. "教育理念":一些家长可能认为通过购买高价学步鞋,能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种想法可能源于对早期教育的误解。
实际上,孩子是否能够赢在起跑线,并不仅仅取决于鞋子的价格,而是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教育":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2. "早期教育":适当的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智力、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3. "身体健康":健康的身体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因此,一双高价学步鞋并不能保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在
相关内容:
辅助学步成卖点
定价远超普通鞋
记者在北京、湖南、浙江等地走访时看到,一些商场的儿童用品商店,纷纷推出“机能鞋”“学步鞋”等多款热销产品。
调查中,记者看到,“学步鞋”和“机能鞋”的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一双不等,超出普通儿童鞋不少。而“学步鞋”和“机能鞋”在产品宣传中,突出强调设计理念和科技感。同时,大多数销售人员还强调,孩子从学走路开始就要穿“学步鞋”“机能鞋”,否则将影响他们的足弓发育。
调查中记者看到,目前市场上热度较高的“学步鞋”“机能鞋”,还采取分年龄段、多区间定价策略,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足部发育特点,将产品细分多个类别。例如,6至8个月大的婴儿可穿“本体感鞋”,8至18个月则推荐“关键鞋”,之后还有“稳步鞋”“跃步鞋”等,适用年龄跨度从8个月一直覆盖到12岁儿童。一些家长从孩子爬行期、学步期,也就是8至15个月时,就开始购买“机能鞋”“学步鞋”。
记者发现,不同品牌的“学步鞋”和“机能鞋”,卖点大同小异。除了商家宣称的设计和功能以外,最大的卖点就是:孩子人生起步阶段的鞋不能马虎,这类鞋针对儿童生理特点设计,有利于孩子足部发育、养成正确步态。
对此,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桑军表示,“儿童机能鞋”这个词是来源于国外,“机能”这个词,在日语里是“功能”的意思。对于学步阶段的儿童,其实我们是推荐光脚的,这样的话对足底的刺激会更直接,也有助于小孩足部发育。
宣称功能“强大”
有科学依据吗?
相关专家表示,部分“学步鞋”前掌易弯折、强化后跟支撑等设计,确实有其合理性,但其宣称的矫正步态、预防扁平足等附加功能,并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过分相信“学步鞋”“机能鞋”的宣传,一些家长误将它们当作具有治疗功能的产品。在医院骨科采访时,记者就遇到有一两岁的孩子,穿着“机能鞋”前来就诊。
据了解,小患者1岁时出现足部外翻,一家儿童鞋专卖店销售人员推荐家长购买“机能鞋”,说穿上后可以矫正步态。经检查后,医生表示,“机能鞋”对孩子足部发育问题,没有任何治疗效果。但记者在调查采访中,有一些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孩子从学步阶段开始,一定要穿“学步鞋”“机能鞋”,否则会导致扁平足等问题。
对此,有专家表示,儿童如果出现俗称的内八、外八等走路姿势,不一定就是足部疾病引起的,可能存在多种诱因,与是否从小坚持穿“学步鞋”没有必然关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魏红玲说,在婴儿期也就是0到1岁阶段,足底充满了脂肪垫,看似是扁平的,其实这种是正常的现象。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儿科主任杨光也表示,一般认为3岁以前孩子足弓都是比较扁的,随着年龄长大,一般4到6岁以后,逐渐形成了足弓,这是孩子正常发育过程。
专家同时表示,“学步鞋”“机能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但医学上无法验证这些功能设计是否能在儿童足部生长发育、疾病预防、走路姿势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孩子的学步和足部发育是自然过程,过度干预反而可能打破平衡。与其依赖“神奇”的“学步鞋”,不如给孩子足够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探索中自然成长。
专家建议,为学步期的孩子选鞋不用局限于某个品牌或某种特别的设计,也无须花费高昂的代价,把控好两个特点即可——首先是鞋不能太软,否则起不到支撑作用;其次,鞋帮的高度最好能覆盖脚踝。至于足弓发育,适当接触地面、进行运动,就是最好的足弓刺激,并没有某种特定的鞋或姿势能更好地促进足部发育。
渲染育儿焦虑?
理性购物,勿上当!
高价“学步鞋”的营销套路极具迷惑性,导致上当受骗的家长不在少数。商家精准捕捉家长“给孩子最好的”心理,通过“1/3弯折设计”“专利防滑技术”等看似专业的术语,将产品与儿童发育需求进行绑定。店员和客服则以“同龄儿童家长推荐”“专利技术”等为话术,再加上“减少摔跤”等效果承诺,让家长产生“不买就是亏待孩子”的焦虑感。
“学步鞋”营销套路的危害,首先体现在家长为未经验证的“附加功能”支付高额溢价,其实是交“智商税”。对于市面上的“学步鞋”,有专家指出,所谓“科技含量”多为品牌自说自话,普通童鞋完全能实现相同的基础功能。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营销套路已形成一条“育儿焦虑产业链”。
学步鞋之外,更多打着“科学育儿”旗号的产品接踵而至。提供一份口腔黏膜样本,通过基因检测分析,就能知道孩子的智商、情商、音乐、运动等天赋结果;贴上“婴儿用”的标签,普通饮用水“身价”便能上涨几倍;打着“纯中药配方”“草本抑菌”旗号,违禁添加激素的儿童护肤品却莫名热销……
就破解这类营销套路而言,医疗机构应发挥专业优势,为家长提供科学指导,用权威数据缓解育儿焦虑;电商平台则应进一步完善产品准入审核,禁止商家使用“专为减少摔跤设计”等缺乏依据的宣传话术。 据央视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