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好丽友遭中产嫌弃”的说法,可能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这种“嫌弃”并非普遍现象,并且其根源可能比较复杂。与其说是中产群体“嫌弃”好丽友,不如说好丽友在当前的消费市场环境中面临一些挑战,并且其品牌形象与一些中产群体的消费理念可能存在一定的错位。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观感的原因:
1. "品牌形象的固化与转变:"
"过去形象:" 好丽友(在中国市场)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相对亲民、甚至有点“国民级”的零食品牌,其形象可能被认为不够高端、时尚。
"当前挑战:"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是在健康零食、高端零食、网红零食等细分领域,好丽友的产品线虽然也在拓展(如推出酸奶系列、健康概念产品等),但在整体品牌调性和创新速度上,可能被认为未能跟上市场潮流,尤其是在吸引追求个性、品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中产消费者方面。
2. "健康消费趋势的冲击:"
当前中产及以上消费群体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无糖、低脂、天然成分、有明确健康益处的零食。
好丽友的一些经典产品(如奥利奥、蛋黄派)被贴上“高糖”、“高脂肪”、“添加剂多”的
相关内容:
当山姆会员店的黄色价签插进好丽友巧克派的那一刻,一场悄无声息的阶层地震就此爆发。
微博话题#山姆好丽友争议#阅读量三天飙到1.2亿,最热帖不是差评,而是质问“连好丽友都能进山姆,我260元年费买的是什么?”

这一幕发生在2025年3月,山姆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已飙到32%,Costco追至28%,盒马X会员店咬在18%。
会员制超市的战火让货架寸土寸金,却意外把国民零食推上了审判台。
中产愤怒的逻辑并不神秘。
零点有数《2025中国新中产消费报告》显示,73%受访者看到“进口标”才会伸手。
对他们而言,山姆的Member’s Mark巧克力派占比超过25%,好丽友只能屈居底层托盘——这不仅是口味差异,更是“稀缺性焦虑”的血槽被直接抽空。
时间倒回九十年代,三线城市平均月薪买不下一百盒好丽友派,电视广告里奶油溢出屏幕,谁家小朋友拿到一块就能号令全楼。
如今,好丽友在一线商超年销量连跌12%,它已从奢侈品标签滑进通勤包里的通勤零食,身份落差肉眼可见。

更尴尬的是,中产想逃却逃不掉。
北京SKP超市客单价是山姆的3.2倍,但排队时长能把人劝退;盒马奥莱打着“折扣”旗号,却被会员吐槽为“临期仓库”。
永辉的中坚客群78%是35岁以上消费者,真正的90后中产52%仍窝在山姆,一边骂一边续费——会费2023到2025年涨了12%,独家进口SKU比例却从38%缩水到27%。
这是一张明码标价却日渐稀薄的阶级门票。
细究这场骂战,核心并非好丽友难吃,而是中产在“降级”面前无处安放的脸面。
山姆把新疆香梨换了极简牛皮纸包装,三天销量暴涨200%;好丽友却仍是二十年不变的蓝白塑料托。
一边卖情绪价值,一边卖卡路里,自然成了出气筒。

奥利奥搭上故宫联名翻红,好丽友却连包装都懒得升级,折射出跨国品牌在中国本土化叙事的一潭死水。
零售专家一语道破:“渠道溢价”没跟上,“品牌溢价”直接塌方,好丽友不过是躺着挨枪。
山姆也面临两难。
内部流出的管理层发言显示,2025年计划上架50余款独家进口单品,试图稳住高净值用户;可SKU越多,排面越挤,“稀缺幻觉”越稀薄。
对好丽友而言,日清杯面的地区限定模式是个现成的参考答案:把抹茶、紫薯、黑糖挨个套进季节礼盒,就能重新制造社交货币;再不济,砍掉高果糖浆、人工香精,直接踩中零添加零食40%的年增速曲线,也算在健康赛道找回一点尊严。
当印着Member’s Mark的购物车不再自动等同于“阶级门票”,“伪精致”的大幕正一点点被撕裂。
社会学者口中的“精致幻觉”退场后,中产会发现,真正稀缺的从来不是一块夹心蛋糕,而是那个被标价、被符号化、被层层滤镜包裹的“自我”。
好丽友只是早一步,被拽进了熄灯的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