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篇关于成都最“火”临期商品仓的记者探馆报道:
"记者探馆丨成都最“火”临期商品仓:物美价廉,环保消费新风尚"
"成都,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富的美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底蕴,更在消费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引领着绿色、环保的消费新风尚。近日,记者探访了成都最“火”的临期商品仓,一探究竟这种“折上折”的消费模式为何如此受欢迎。"
"一、货品琳琅满目,折扣力度惊人"
走进位于成都某区域的临期商品仓,记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从食品饮料、化妆品到日用品、母婴用品,种类齐全,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里的东西真的太便宜了!”正在挑选商品的市民李女士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买了一瓶原价89元的红酒,现在只要19元,简直太划算啦!”
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这里的商品折扣力度之大令人惊叹。有的商品折扣高达7折,有的甚至低至3折,价格之低,几乎让人难以置信。
"二、临期商品,并非质量问题"
在探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不少市民对“临期商品”存在误解,认为临期商品就是质量有问题。对此,临期商品仓的工作人员耐心地解释道:
“大家放心,这里的
相关内容:
视频加载中...
购买商品,哪些问题是你会关注的?包装情况、销售价格、生产日期……那临近保质期的商品又何去何从?最近,成都温江一处专门售卖临期商品的仓库在网上火了。

视频显示,这个临期商品仓虽然不大,但却人潮汹涌。“找一个购物车都找了10分钟。”视频发布者声称:“每天竟有上千人购物,老板收钱都来不及,这里日式冷面2元一杯,外面估计卖5元,牛奶是7毛钱,外面卖3元。”

正品货卖“白菜价”?记者实地走访
记者决定去打探一番。通过一路询问,记者在成都市温江区一郊外小镇上,找到了一家临期商品仓,从外观上看,就是一间造型简约的民房。还未走进该家门店,记者就被门口这堆商品的价格所吸引。距离保质期还有5个月的瓶装水,相较一般的零售价格,几乎便宜一半。就在门店旁边还专门设立了“食品折扣店停车场”。看来开车前来进行大选购的市民还不少。

走进店内,这里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直接用纸箱装着,每一款商品也都备注了名目、保质期截止日及售价。其售价几乎都是正品货价的2-5折。

而就在相邻不到5分钟车程的距离,记者还发现了几家类似的门店。此时正好有消费者大包小包完成购物,“划算,跟外面比起来便宜多了,这个10块钱,这个1块钱1袋,这个3.5元,外头肯定要卖10块钱以上。”
消费者购物有窍门 价格打折 美味不打折
常来采购的市民对临期商品给予了肯定,甚至还总结了薅羊毛的经验:“买到马上吃就行。”也有消费者表示,在选购这些商品的时候也要看日期、看包装、按需购买,吃好不浪费。

临期商品能买吗?
这些临期商品究竟来源哪里?货源是否可靠?相邻的一家临期商品仓老板表示:“我们在全国各地很多城市,像上海、天津那些都有合作的,我们从厂家拿货的量比较大,所以价格那些都是很有优势的。”

不过也有消费者关心,临期商品的质量是否有保证?销售流程的监管能否到位?对此记者咨询了成都市温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他们已经掌握了临期商品仓的情况,并且每个月都有对其售卖的商品质量和生产日期进行检查,保障所售商品不会出现过期产品。

西华大学食品学院院长陈祥贵教授表示:“保质期是指在相对比较标准的情况下,保持它的各种品质,如果企业的保质期是经过了比较严格的储存实验的话,那保质期内它都是安全的。”同时对于如何选购这些临期产品,陈教授表示:“消费者在选购临近保质期的产品,最好是选择品牌企业的,因为品牌企业的保质期标识相对是比较科学的;其次就是看它的外包装是否完整;第三如果是可以看见包装里面的食品,要仔细看包装食品是否有霉变等等异象。”

临期商品健康之路还需市场调控 部门监管
如今临期产品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市场接受度也越来越火热,其发展势头迅猛,潜力巨大,临期食品购买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经济现象。随着临期商品的热度上升,会不会出现监管漏洞和被不良商贩钻空子的情况,对此,西华大学经济学教授于代松表示,市场合理消耗临期产品出发点是好的,但监管部门也需要做好合理的调控,防止一些商家投机倒把,利用政策和法律的空子,打着临期经济、临期产品的招牌获取不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