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探讨一下品牌策略(Brand Strategy)。
品牌策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了建立、发展和维护其品牌,而制定的长远规划和指导方针。它不仅仅是设计一个好看的Logo或口号,而是关乎企业如何定位自身、如何与目标受众沟通、如何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独特认知和情感连接的系统性工程。
"一、 品牌策略的核心要素"
一个完整的品牌策略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1. "品牌定位 (Brand Positioning):"
"定义:" 这是品牌策略的基石。它明确品牌在目标市场中的独特位置,以及品牌希望消费者如何看待它,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
"关键问题:" 我们想成为目标消费者心中哪个细分市场的领导者?我们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们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产出:" 清晰的品牌定位声明(Positioning Statement),例如:“对于[目标消费者],[品牌名称]是[市场品类]中,能够提供[关键利益/独特价值]的[品牌承诺/差异化点],因为[支持点/理由]。”
2. "品牌识别系统 (Brand Identity System):"
"定义:" 这是品牌定位的外在表现,是让消费者能够识别和记住品牌的具体元素组合。
"组成部分:"
"视觉识别 (Visual Identity):" Logo、色彩、字体、图像风格、辅助图形等。
相关内容:
品牌策略有两大关键词,一是支点,二是杠杆。支点是做正确的事,杠杆是正确地做事,这里的杠杆就是大家经常谈论的烧钱逻辑。
支点不对,杠杆白费。
并且,支点若存在巨大失误,那上的杠杆越强,也就更会加速灭亡。
品牌策略的支点四大问题:我们为谁存在?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做到差异化?如何解决持续性的问题?
品牌策略的主战场在“占心智+强叙事+组织同频”。
而对于品牌策略人而言,AI便成为他们的第二增长曲线。
基于大语言模型和品牌策略的结合度,可以让品牌策略人雪中送炭如虎添翼,直接单开一个坐标,进行另一维度的竞争。
这就是对“升维定位,降维打击”的最佳演绎。
品牌策略,核心解决三大效率问题
一是内部组织效率
目标够清晰,评判有标准。让组织内所有人知道“要做什么”和“为何要做”。从而减少内耗,形成合力。
二是对外沟通效率
精准定义跟谁说和说什么,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在最关键的人和最核心的信息上。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不断累积品牌资产复利。
三是竞争差异效率
在对手的战略盲区和能力边界之外,找到一个真实存在且尚未被满足的用户需求。以此作为支点,进行All in投入,占据差异化的品牌生态位。
从资源投入角度,品牌策略主要作用两大价值链环节
首先,是构建品牌策略内核,明确“对谁说”和“说什么”的问题。
这是品牌策略的根基,先解决方向的正确性。主要消耗的是人力和时间,从投入的角度,不属于大头。
在开始之前,先要解决方向的问题。品牌策略不对的时候,花再多的钱都可能是无用功。其实也就是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的逻辑,两者相辅相成。只是有的是良性循环,有的是恶性循环。
其次,才是放大品牌声量,通过高投入解决“广认知”和“高重复”的问题。
品牌要做认知就需要有足够的子弹,以抢占注意力资源。主要将已确定的核心信息,高效、广泛地传递给目标用户。
二者的关系,在于解决品牌策略的两大经典命题:品牌策略的本身价值是先解决1的问题,先确保企业“做正确的事”,而后续的品牌投放是解决1后面0的问题,则是为了“把事情做正确”。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方向如果一开始就是错的,那么投入越大,更会南辕北辙。没有前者对的靶子,后者的万箭齐发也只是做低效的无用功。
做品牌有无前景,要看做的是哪个板块。
研究行业的时候,我们会从上中下游的价值链,看哪个板块产出的价值更高,上限更高。
品牌同样如此,重要的不是你做不做品牌,而是你做品牌的哪个板块。
你在价值链的哪个位置,决定了你处于人群中的哪个位置。
任何就一个复杂概念做一元化非黑即白的定论,都是耍流氓。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都是做品牌的,但收入和天花板上限很可能天壤之别。
问题的关键不再是“做品牌有无前景”,而是“在品牌的价值链中,我选择哪个生态位,并为此构建何种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品牌策略人的天花板,是杠杆而非年龄。
所谓的“35岁危机”,本质是“经验杠杆”的边际效益递减。当个体经验的积累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时,瓶颈自然出现。
真正的破局点,在于适应环境变化和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从单纯个人经验,到找到人生杠杆的新模式。
我始终认为,一个做品牌定位专业的人,定然做个人定位也能拿到结果。我们说品牌能穿越周期,个人也应该是。
因此,品牌策略人需要复盘的,不再是年龄,而是自己能力结构中“不变的内核”与“可变的杠杆”分别是什么,以及如何让它们高效协同。
过去,十年的经验是一道护城河。如今,它也可能变成一道围墙,让我们的成长陷入瓶颈。
而AI的出现,不是对旧工具的改良,而是为我们的职业生涯装上了一台全新的增长引擎。
所谓的成长瓶颈,并非能力的枯竭,而是能力模型的过时。这无关年龄,只关乎选择。
选择大于努力,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做策略的人更应明白顺势而为的重要性。
我给自己的定位,可能是“品牌策略里最懂AI的,AI里最懂品牌策略的人”。
好的定位,不在于语言的修辞和辞藻的华丽,在于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这个生态位一是竞争有差异,二是自身能承接。
品牌策略人需要有三大能力,信息的全面掌握、结论的精准表达和内容的高质生成。而大语言模型的能力,正是这三者的强项。过往我们可能需要10年的积累,到现在可能3个月就可以了。
看似夸张,实则合理,因为杠杆不一样了。在断代式的工具出现的时候,那么指数级增长也就不奇怪了。
我经常讲敬畏,其实在科技面前,人是非常渺小的。这里说的渺小不是自我贬低,丢失了自己,而是更加理解天外有天。
当大多数人还在拘泥于引导AI时,其实有的人已经试图让AI引导自己了。起心动念不一,自然结果大相径庭。
上次我们分享了探讨品牌策略(6000字简版),现在我以30000字详版的形式,系统把我十年做品牌策略的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到你一些灵感。
文章目录:
一. 品牌策略在企业经营中的角色?
二. 品牌策略的定义?
三. 为什么品牌策略如此重要?
四. 做品牌策略的核心步骤?
一. 品牌策略在企业经营中的角色?
要深刻理解品牌策略,我们需跳出市场/品牌部的单一视角。
从更大层面去俯瞰,才更加清晰品牌策略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能解决什么问题。
从企业经营的顶层架构中,主要依赖于三大核心策略的协调:商业策略(Business Strategy)、品牌策略(Brand Strategy)和营销策略(Marketing Strategy)。
1. 商业策略、品牌策略和营销策略三者的要义
1)商业策略是企业的理性大脑
商业策略是从纯粹的业务和财务视角出发,用理性的数字和严谨的逻辑定义企业“要去往何方”和“要做什么”,也就是Where和What的逻辑。
它的呈现是量化的,是陈述性的,比如“在未来五年内,通过拓展一二线城市市场和推出高端产品线,实现年收入300%的复合增长,并将净利润率提升至20%”。
这是企业的骨架,是驱动其经营运转的引擎。 是企业经营在一定期间的最终目标,所有工作都是围绕这些进行展开。
然而,问题在于,消费者购买的并非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增长目标,他们在意的是你能为我解决什么问题,带来什么价值。
商业不只是冰冷的交易行为,人的消费本身都在寻求某种意义。而只要是人做决策,只有感性感染和情感偏爱的问题。
这就像公关一样,有些东西合理但不一定合情,而有的东西合情但不一定合理。
2)品牌策略是企业灵魂的翻译官
品牌策略的核心作用,就是搭一座桥梁,将企业冷冰冰的商业策略,翻译成消费者能够听得懂、愿意听、并最终产生情感共鸣的“为什么”(Why)。
这个为什么,就是根,不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主要一个灵魂拷问:消费者为什么会选择你?
在做战略咨询时,客户问我,“我们到底是讲是什么,还是做什么”。
我说这些都是单向的企业逻辑,而非用户思维。用户关心的是为什么,我为什么要买你的产品呢。
这就是苹果信奉的黄金圈法则,重要的是从内往外看,找到最本质的为什么。这背后隐藏的,是消费者对价值、对意义、对身份认同的探寻。
3)营销策略是企业的扩音器与行动队
如果说品牌策略定义了“说什么”,那么营销策略则聚焦于“如何说”和“如何做”。
它是一系列具体的战术组合和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各种渠道和触点,将品牌承载的独特价值精准地传递给目标用户,并最终促成购买、复购、推荐等短期行为。
2. 商业策略、品牌策略和营销策略三者关系的动态演变
不同阶段主次矛盾不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在各个要素之间的侧重也会有所差别。
0-1阶段,生存优先
商业策略(活下去)和营销策略(低成本获客)占据主导。品牌策略此时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沟通效率,确保内外认知统一,避免资源浪费。
1-10阶段,扩张优先
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凸显,市场份额争夺成为焦点。品牌策略开始向提升经营效率过渡,建立初步的差异化认知,为品牌忠诚度打下基础。
10-100阶段,品牌优先
当市场进入红海,产品同质化严重时,品牌策略上升到决定企业生死的战略高度。其核心任务是解决根本的经营效率问题,即构建可持续的差异化和强大的溢价权。
差异化是溢价权的前提,而溢价权是企业利润的直接来源。
差异化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不是营销团队的自嗨,它必须是为商业目的服务的,是有意义的区隔。
一切不以建立可持续差异化和实现品牌溢价为目的的品牌策略,都是对战略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 品牌策略的定义?
品牌策略的本质,是解决竞争问题。
但它并非在物理世界进行“参数与价格”的消耗战,而是在消费者的心智世界,通过构建独特的价值认知来赢得战争。
具体而言,品牌策略做的是两大核心工作:价值翻译+关系构建。
1. 解决翻译的问题
好的策略应该把自身卖点翻译成用户真正关心,愿意为之买单的买点。确保企业说的,正是用户想要的。
有没有用户思维在讲天幕防晒的区别:
纯企业思维,我讲你听,我比你更懂车。
讲的是:三层镀银Low-E玻璃+有98%的隔热率+99.9%的紫外线阻隔率。
重度用户思维,是我真正站在你的角度,和你共情,跟你沟通。
我们先不聊参数,聊一个场景,关于光与自由。
想象一下,炎炎夏日,39度高温,地上热气翻滚,皮肤在烈日下炙烤。
你拉开车门,坐进车内。
关上门的瞬间,世界被重新定义。
那方巨大的天幕,不是玻璃,而是一张温柔的滤网。
它将窗外那个充满攻击性的世界,过滤成一幅宁静的画作。热浪被隔绝,刺眼的光线被驯服,只留下光明本身,和安然无恙的你。
你不必再被冰袖和防晒霜层层束缚,而是可以自由穿着自己的夏装,坦然地沐浴在这片被“驯服”过的阳光里。
看云卷云舒,感受光影拂过肌肤,明亮,而不滚烫。
那一刻,你得到的不是一组冰冷的数据,而是一种权力——与阳光和平共处的权力,和一种奢侈——在夏日里毫不费力的从容。
这,就是我们的工程师,夜以继日,为一个小数点去战斗的全部意义。
我们交付的,从来就不是一块玻璃,而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你的既要又要还要,正是我们集齐全公司之力要拿到的结果。
我们不会爹味式地训诫你,训斥你为何如此贪心,而是真正和你站在同一战线,去攻克属于“我们的”一个个难题,让我们变得更好。
品牌需要作为伙伴,与用户站在同一战线。而不是把用户当成假想敌,让关系渐行渐远。
2. 解决关系的问题
如果说价值翻译是敲开用户心智的大门,那么关系构建就是成为用户心中的常客,让品牌成为用户生活中的一位成员。
因为交易带来的是短期流水,关系沉淀的是长期资产。
品牌策略的另一核心,就是将品牌与用户的关系,从一次性的动作,升维为持续的情感链接。
过去,基于交易的“爹味式”关系
- 沟通模式: “我定义,你接受”。品牌自诩为专家,自认为懂用户,用爹味的口吻与用户沟通。
- 产品角色: 基于“闭门造车”逻辑的固化成品。品牌自认为比用户更懂,以高傲的姿态进行开发,产品的交付即是关系的终点。
- 用户角色: 一个“只需购买产品”的人。用户的角色被限定在交易环节,品牌对其使用后的想法漠不关心。
现在,基于共创的“伙伴式”关系
- 沟通模式:“我们一起”,而非“我教你”。在这里,创始人和高管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愿意与用户平等对话、甚至接受“吐槽”的伙伴。
- 产品角色: 基于“用户共创”理念的进化生命体。把用户的吐槽当成一种无价之宝,主打就是听劝,然后不断完善产品。而不是那种认为用户的吐槽是找茬儿,并且还会认为自己比用户更懂用户。
- 用户角色: 一个“共同创造”的品牌伙伴。在这里,用户是我们的伙伴,不仅是产品的使用者,更是品牌故事和产品进阶的功臣。
三. 为什么品牌策略如此重要?
在信息冗余、产品过剩和竞争红海的背景下,品牌策略不仅是加分项,更是必选项。
品牌策略在内不仅承接企业顶层设计,对外也重塑用户感知价值体系和占据竞争的生态位,以此从根本上企业长期主义的问题。
其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根本性转变:
1. 升级竞争玩法:从拼产品到占心智,构建非对称竞争优势
商业竞争的终局,在于最大程度消除经营的不确定性,寻求的是一种确定的长期主义。
1)产品/价格竞争的困境
如果一个企业的生存完全依赖于产品功能和价格的厮杀,即使目前占有一定份额,但都是极其脆弱的。
绝对的技术壁垒可遇不可求,真正掌握最尖端的核心技术也就那2-3家。而价格战的底限更低,杀敌800可以自损1000那种。
有时候吧,有一些友商主打就是损人不利己,不是为了自己获利,而是先把对家干趴下。涸泽而渔,就会把生态作死,不少行业就是被这样被搞烂的。
2)品牌策略的破局之道
要想破局,就得打破思维的惯性。品牌策略,看似虚实则实。与其在红海中肉搏,不如升维思考,在消费者心智中开辟一个蓝海。
品牌策略的核心,就是通过创造独特的意义、情感和文化链接,建立起对手难以模仿、无法用金钱快速复制的“心智壁垒”。
真正聪明的品牌,不会在对手擅长的领域与其硬碰硬。它们会升维思考,在用户心智中开辟一个全新的战场。这才是品牌最核心、最持久的资产。
比如保时捷,从性能到“精神图腾”
保时捷的竞争优势,早已超越了它的产品本身。它销售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种精神图腾。
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
保时捷用近百年的时间,在赛道上和公路上传承了其独特的跑车文化。911、718这些车型,不仅仅是产品代号,更是无数车迷心中的梦想。这种情感连接和文化认同,是任何新兴品牌都无法用金钱和技术在短时间内复制的。
身份标签与生活方式
拥有一辆保时捷,意味着你追求极致性能、崇尚自由和速度,你属于一个特定的、高端的圈子。保时捷在用户心智中,已经成为成功、品味和激情的象征。
*即使现在保时捷不如以前,但仍旧代表着某种精神图腾
比如问界,从科技到“国民信赖”
问界的成功,在于开辟了两个“非对称”战场,构建了双重壁垒:
一是心智壁垒,平移华为的国民级信任
此举直接跳过了品牌从0到1最艰难的信任积累过程,实现了心智资产的降维打击。
二是体验壁垒,聚焦智驾的技术代差
直接换一个维度竞争,别人的优势不硬刚,通过适当解放主驾作为产品核心价值。以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占据科技生态位。
以信任快速破圈,以智驾深度锁客,构品牌与产品的双重护城河。
2. 转化品牌价值:将无形的信任,变成企业实实在在的利润
品牌策略的价值还体现在商业经营的价值。它把可感知的信任,转化为三大可被量化的指标:
1)解决盈利的问题,从成本定价到价值定价
强大的品牌拥有定价权,它让企业的价格不被动地受限于成本和竞争的桎梏,而变成由品牌赋予的价值感决定。
这份信任和偏爱构成的溢价,直接体现在高毛利和强现金流上,是企业最直接的利润来源。
2)解决效率的问题,从购买流量到撬动流量
一味购买流量就是无底洞,坐庄的人早已经把这笔账算好了。
这个生态之下,谁生谁死都掌握在坐庄人的手里,被拿捏被手拿把掐是常态。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所以我们需要新鲜的玩法。有品牌力的企业,不会在流量的焦虑下饮鸩止渴。
可以购买流量,但不能一直购买流量,更不能流量不断涨价让投产比越来越低的情况下,还一味依赖于流量。
3)解决长期的问题,从一次性流水到可复利资产
有品牌力的企业,让每一次交易不再是终点,而是提升客户终身价值(LTV)的开始。
高复购率和高LTV创造了稳定且可预测的收入模型,使企业拥有了穿越周期的韧性。这是一种可复利的无形资产,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长。
3. 提升组织效率:减少内部损耗,确保高效落地
品牌策略不仅是对外,也是对内,解决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和高效决策的问题。
1)提供统一的目标和判断标准
品牌策略就像公司的最高宪法,要确保每个人都知道、认可和执行。
每一次的决策都可以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们做的这件事,符合我们的品牌策略吗?它能强化还是削弱我们的品牌认知?是品牌的正资产还是负资产?
2)减少组织内耗,不内耗就是竞争力
当有了自上而下的统一标准后,部门间的沟通成本会大大降低,跨部门协作会更加顺畅。
大家不再是凭感觉、凭经验、凭“老板喜好”做事,老板也不再一再叮嘱不要偏离方向,而是基于一个共同的战略蓝图去行动。
这确保了组织内所有人的努力都朝向同一个方向,以此形成强大的合力,让战略的执行更加高效、精准。
四. 做品牌策略的核心步骤?
策略在于解决问题,品牌策略主要解决从顶层设计到底层执行的五大核心问题:
- 品牌为何存在?(Why)
- 品牌为谁存在?(Who)
- 我们是谁?(What we are)
- 如何向用户表达?(How to express)
- 如何做品牌管理?(How to manage)
接下来,我们将沿着这五个问题的逻辑,分四个阶段,拆解每个阶段的核心要点、主要框架和关键产出。
第一阶段:战略原点,“为何存在”与“为谁存在”
在出发之前,必须先想清楚为何出发以及去往何方。
战略原点阶段是整个品牌策略的基石,它决定了品牌生长和发展的土壤与方向。
如果这一步走错,后续所有的努力可能是南辕北辙。
步骤一:洞察市场与竞争格局
任何战略的制定,都始于对战场的清晰认知。
这一步的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客观的分析,绘制出一幅精准的“战场地图”,避免团队陷入“我觉得”、“我认为”的主观臆断,从而在竞争中,找到破局的切口。具体来说,它包含四大分析模块:
1. 先看大环境(宏观分析)
了解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外部宏观力量。最经典的工具是PESTEL分析模型。
1)P (Political) 政治: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税收法律、环保法规等。例如,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直接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2)E (Economic) 经济:经济增长率、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例如,经济下行周期,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高性价比或提供情绪价值的“口红效应”产品。
3)S (Social) 社会:人口结构(如老龄化)、文化观念、消费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变迁(如环保、健康意识)。例如,“Z世代”对国潮文化的认同,为许多本土品牌带来了复兴机遇。
4)T (Technological) 技术: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如AI、5G、物联网等。例如,AI的发展,为教育、医疗等众多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
5)E (Environmental) 环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要求等。
6)L (Legal) 法律:行业监管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
2. 再看小行业(产业分析)
搞明白你所在的行业“游戏规则”是怎样的。最经典的工具是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
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你的上游供应商强势吗?他们会不会轻易涨价?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你的客户强势吗?他们是不是对价格非常敏感?
3)新进入者的威胁 :这个行业的门槛高吗?新玩家进来容不容易?
4)替代品的威胁:有没有可能出现其他品类的产品来抢你的生意?
5)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行业内的“内卷”程度如何?是良性竞争还是恶性价格战? 通过五力模型分析,可以判断一个行业的整体吸引力和盈利潜力。
3. 深入研究对手(竞争分析)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你的强弱,在于对手的强弱如何。
1)它们是谁?直接竞争者(产品类似、目标用户相同)、间接竞争者(产品不同,但满足用户同样的需求)、潜在竞争者(未来可能进入市场的玩家)。
2)它们的品牌策略是什么?它们的定位、价值主张、目标人群是谁?他们的品牌故事和口号是什么?
3)它们的产品/服务如何?核心功能、优缺点、定价策略、渠道布局是怎样的?
4)它们的营销打法如何?主要的宣传渠道、沟通内容、公关活动、KOL策略是怎样的?
5)市场和用户如何评价它们?分析它们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和线下交流中的用户口碑和舆情。找到它们做得好的和不好的。对方做得不足的地方,正是我们的机会所在。
4. 最后审视自己(自我分析)
结合以上对外部环境的洞察,冷静、客观地评估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最经典的工具是SWOT分析。
- S (Strengths) 优势:内部的、积极的因素。如:核心技术专利、优秀的团队、强大的供应链、已有的品牌资产等。
- W (Weaknesses) 劣势:内部的、消极的因素。如:资金不足、品牌知名度低、渠道覆盖不广、产品线单一等。
- O (Opportunities) 机会:外部的、积极的因素。如:市场增长、政策扶持、竞争对手犯错、新的消费趋势出现等。
- T (Threats) 威胁:外部的、消极的因素。如:市场萎缩、新法规出台、强大新对手进入、宏观经济衰退等。
SWOT分析的精髓不在于列出这四项,而在于通过TOWS矩阵进行交叉分析,从而得出战略方向:
- SO (优势-机会) 战略:如何利用我的优势,去抓住外部的机会?(增长型战略)
- WO (劣势-机会) 战略:如何克服我的劣势,去利用外部的机会?(扭转型战略)
- ST(优势-威胁) 战略:如何利用我的优势,去规避外部的威胁?(防御型战略)
- WT (劣势-威胁) 战略:当劣势与威胁迎面相撞时,我该如何收缩或求生?(收缩型战略)
在这个阶段,你需要产出的是一套逻辑严谨、论证充分的分析报告,而不是几页零散的PPT。
关键产出1:《市场趋势与机会洞察报告》
核心目的:为战略决策层提供一幅关于“现在在哪”和“未来去哪”的宏观与中观地图,明确指出市场中的蓝海机会和潜在雷区。
主要构成:
①执行摘要:一页A4纸高度概括报告的核心发现、关键洞察和战略建议,供高层快速阅读。
②宏观环境(PESTEL)分析:不仅是罗列现象,更重要的是分析每个趋势对本行业的具体影响。
③产业环境(波特五力)分析:对五种力量进行逐一打分和详细阐述,最终得出对行业吸引力的综合评价(高、中、低),并解释原因。
④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找权威数据,盘这个市场当前的规模和未来3-5年的增长趋势。
⑤战略机会点识别:这是报告的精华。通过“需求-供给”矩阵或“趋势-痛点”矩阵,可视化地标识出市场上存在的“机会窗口”,即“高需求、低满足”或“强趋势、未被解决的痛点”的区域。
⑥风险与壁垒评估:明确进入这些机会点可能面临的风险(政策、技术、市场等)和需要跨越的壁垒。
关键要点:数据驱动,论点清晰,论据真实,图文并茂,结论先行。
关键产出2:《核心竞争对手品牌战略架构分析》
核心目的:深度解构主要竞争对手,学习其优点,洞察其弱点,为我方品牌的差异化定位寻找突破口。
主要构成:
①竞争格局地图:将所有竞争者按照关键维度(如“价格”vs“品质”,“专业”vs“大众”)进行可视化呈现,明确谁是我们的直接、间接和潜在对手。
②核心竞品“品牌档案” :为2-3个最核心的竞争对手,分别建立详细档案,每个档案包含:
- 品牌基本面:公司背景、发展历程、市场份额、营收规模。
- 品牌战略层:他们的品牌愿景/使命、目标用户画像、品牌定位、核心价值主张。
- 品牌表达层:Logo/VI系统分析、Slogan分析、品牌故事与叙事风格。
- 产品与服务层:核心产品矩阵、功能特点、定价策略、渠道分布。
- 营销沟通层:近一年核心营销战役复盘、社交媒体内容策略、KOL合作策略、公关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