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盛典,继往开来,携手接续奋斗新征程

“亲历盛典,接续奋斗” 这句话富有深意,通常用于描述经历过某个重要、盛大的事件或时期后,将其精神、成果转化为未来持续努力的动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亲历盛典 (Qīnlì Shèngdiǎn - Experiencing the Grand Event):" "指亲身参与或见证了某个具有里程碑意义、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事件。" 这可能是一个国家级的庆典、一次重大的成就发布、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一次成功的集体行动等。 "强调的是“亲历”",意味着不仅仅是旁观,而是深度融入其中,感受其氛围,分享其喜悦,也可能承担了其中的责任与压力。 这种经历往往令人印象深刻,充满自豪感,并可能带来思想上的触动和认识上的提升。
2. "接续奋斗 (Jiēxù Fèndòu - Continuing the Struggle):" "指在盛典所代表的成绩、精神或开启的新阶段上,继续努力、不懈奋斗。" "强调的是“接续”",意味着不是在盛典结束后就松懈,而是将盛典的成果、经验、热情和目标,作为新的起点,继承并发扬光大。 "“奋斗”" 表明未来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智慧和汗水去克服挑战

相关内容: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现场,一名志愿者示意观众脱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隽辉/摄

首都中轴线和长安街的交汇之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钟声响起。

经过约7个小时的上岗服务后,北京工业大学志愿者刘东林有机会与观礼嘉宾一同坐在观礼台上,看着大屏幕上的时钟表从“1945”缓缓拨动到“2025”——这是其他志愿者羡慕的岗位,能够在“祖国的心脏”上岗,将个人的青春轨迹嵌入一个民族80年的记忆。

80响礼炮响彻云霄,这群年轻人在首都不同的岗位上触摸“中国脉搏”: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刘玥含扯着脖子能看到天安门广场一侧约1/4的大屏;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安检服务岗的庞天翊靠听觉感受现场震撼人心的鼓点和受阅部队齐声喊出的“为人民服务”;在四惠公交场站的聂显铸透过约60米外的树缝偶尔看到有绿色涂装的车经过,那是独属于他的观礼方式;距离长安街超30公里远的朱辛庄地铁口,早已结束服务返校的许婧婕和同学们聚在大屏前观看直播。

这批志愿者绝大多数诞生于千禧年后。在9月3日这天,无论岗位在何处,来自首都30余所高校的这4265名志愿者的青春,都被悄然写进这场国家盛典的注脚里。

用一个夏天,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怎么才能去到九三阅兵现场?”这样的问题自今年3月起,就时不时地出现在社交平台上。彼时,外交部长王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外交主题记者会上宣布,“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与许多大型活动志愿者招募不同,此次志愿者招募环节,学生在报名前接收到的通知是,将参加一场“重要的专项活动”。

“肯定是(纪念大会)。”刘东林在报名之前笃定,并且一直期待早日接到入选通知。

获评清华大学五星级紫荆志愿者称号的电子系博士生徐云鹏在满足毕业条件的前提下,特地申请了延期毕业。此前,他由于科研任务错过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工作,“这次不能再错过了”。

就这样,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们这个夏天留在了北京,悄悄地为这场盛大阅兵做准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邢一冰以志愿者身份参加了几乎所有近年来在北京举办的重大活动。在他看来,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已经形成了“北京模式”,从选拔到逐次的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等,志愿者的训练流程更完善更周全,对年轻人的思想引领作用更加深远。

“今年相对更轻松一些。”北京建筑大学专职辅导员王思远对此次上岗信心十足。这份底气来自他10年前作为学生代表观礼阅兵时的自信,也来自2019年,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方队的一员接受党和人民检阅的昂扬。

提起2019年阅兵式,王思远的双脚不自觉地岔开了小八字,那是军人的标准站姿。这一次,王思远的身份变了,他笑称,“以另一种身份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10年前,还是小学生的于雨涵曾在现场见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那会儿,她只记得“穿蓝色衣服的是志愿者”。这一次,身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的她在远端集结点上岗。“有点遗憾(没在天安门上岗),但是想到有那么多志愿者一块儿完成这次任务,我觉得这是把‘小我’融入‘大我’的体验。”她说。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赵春翔和董岳麟都曾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担任执旗手,也一起参加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赵春翔说,每个人的岗位单拎出来或许是微小的、普通的,但“所有人汇聚起来,就会形成非常大的力量”。

青春目光向浴血荣光的特殊致敬

志愿者名单敲定后,不少老师发现,很多同学的名字背后,镌刻着与红色历史种种联系。

“我的家乡在山西忻州,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捷都是发生在那里。”培训期间,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聂显铸总能想起父亲多次提起二爷爷参加游击队的故事。在家人的讲述中,二爷爷聂存良“是忻州走出的硬汉,铁骨铮铮,以身殉国”。

在暑期实践中,聂显铸请父亲写了申请,从老家的档案馆里借来了革命烈士英名录。资料中,聂显铸第一次看到二爷爷的名字、籍贯,以及结局——“失踪”。他还记得,父亲参加工作后曾多次打听二爷爷的下落,在老乡的口中得知,二爷爷最后出现的地方是抗美援朝战场。

“这次能当上志愿者,我总觉得我是替二爷爷站在这里。”聂显铸说,他是在替先辈亲历这场阅兵盛典,替二爷爷感受胜利的新中国。

“我的家就在松花江边。”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本科生徐铭上岗服务的观礼台,能清楚地听到他从小就会唱的《松花江上》。几乎每一次演练,他听到合唱团唱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都忍不住掉眼泪。“我马上21岁,和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们年龄可能是相仿的,我能感受到(他们)。”徐铭说。

清华大学未央书院本科生穆瑞莹的曾外祖父尹特辉在青少年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还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穆瑞莹在课余时间,总要抽出时间帮外婆修改回忆录和公益讲座讲稿。对她而言,每一次提笔、翻书、参观展览,都是在重温交织着的家史与国史。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生庞天翊告诉记者,在父亲牺牲14年后,他以志愿者的身份替父亲见证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读8名英烈子女回信,庞天翊是写信人之一。两年过去,他在天安门广场西侧上岗演练期间,看到无数像父亲一样的公安干警坚守岗位。当听到远处隐隐约约传来国歌时,包括他在内的志愿者和服务保障人员都会停下脚步,以立正姿势面向国旗升起的方向。庞天翊觉得,他做到了志愿者日记第一页写下的那样,“请父辈放心”。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志愿者带队教师田栋还提到,学校了开国大将张云逸将军长孙、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张晓龙给志愿者作主题讲座,让学生深刻感悟历史,带着对先辈的敬意投入志愿服务中。

“参加本次活动服务保障的志愿者都经过了前期的严格选拔、集中培训和现场演练,他们不仅政治涵养高、专业能力强、服务经验丰富,而且很多人都是革命英烈的后代。”团北京市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

这一天,青春目光与抗战荣光交汇,年轻的志愿者以上岗服务的形式向先辈致敬。

从胜利到胜利的距离

年轻一代如何纪念80年前那场胜利?

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一路南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徐云鹏曾听清华电子系的老教师说过,教授们在昆明一边带着学生上课,一边建校舍。“与其说是志愿服务加深了我(对抗战史)的了解,不如说是一种唤醒。”徐云鹏说,“痛苦、困难都挺过来了,老教师勉励我们,遇到困难要迎头而上。”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王海蓉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团长期间,也曾向青少年讲述过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那时候,陕北公学制定的教育方针是“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无论是80年前还是现在,我们青年人的精神底色是不会改变的。”她说。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广场活动策划、撰稿人池浚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战争离今天的年轻人很远,远到他们只能听说那时候的故事。“百年是人类生命的极限,我们几乎是最后一次能和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共同来纪念胜利了。”我们不是在反复地咀嚼那段过往,而是要从中获得更多的启迪。

几乎所有参与此次纪念活动的志愿者来源高校都组织学生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集体观看《南京照相馆》等抗战题材影片,让学生以更鲜活的方式感悟80年前的胜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志愿者高发展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对南京大屠杀的篇章记忆深刻,“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什么叫勿忘国耻,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应该走进每个人的心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生乔琳舒曾从爷爷奶奶口中了解到,她的曾祖父乔西谣多次参与反抗日伪军的斗争,叔伯爷爷乔老迪被日军刺刀穿透胸膛时,依旧保守党的秘密。

志愿培训期间,乔琳舒多次查阅史料,将小时候听到的碎片信息串联出先辈完整的个人抗战史。在辅导员李茂粟的指导下,她还在往返天安门和学校之间的摆渡大巴上给同学们讲了十余节“大巴思政课”,结合前期寻访的红色故事、大巴停靠的街道回溯抗战史。

李茂粟补充提到,每次空大巴提前抵达学校后,几位辅导员就抓紧时间布置大巴内部场景,贴主题剪纸、放置红色主题手牌等,当思政课的“气氛组”。此外,辅导员还带领学生前往卢沟桥畔写生,让学生们回望过去,描绘今天的变化。

抗战期间,北京交通大学曾西迁到贵州省福泉县,当时,福泉县给了学校办学最大的支持,学校得以度过了平静的6年。如今,北交大图书馆前伫立的老校长茅以升像,就面对着西南方。

该校志愿者石鼎记得,学校有一部话剧《茅以升》,其中有一个桥段是茅以升潜心修建钱塘江大桥,但为了不让敌寇使用,他又指挥炸毁了大桥。抗日战争胜利后,茅以升再次主持重修大桥。

池浚记得,他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的交流活动原本定为一小时,最后因为举手提问的学生太多,又延长了一小时。他赞叹于学生们对党、对祖国、对抗战的理解认知之深。“我们相信在年轻一代手中,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灿烂的中国。我们相信再过80年,我们也不会忘记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他说。

记者还了解到,在前期的筹备工作中,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团北京市委在志愿者中成立了临时党团组织,构建了全周期全链条思政教育平台,开展主题活动200余场,以“党建红”引领“志愿蓝”。

今天是亲历者,来日是接续奋斗者

当礼炮鸣响,当空中梯队编成数字“80”字样飞过天安门,当80年荣光在长安街上铺展,志愿者不再是单纯的“见证者”。

按照规定的位置,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本科生霍奕帆要在距天安门南边约20公里外的地铁站见证,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赵子毅在距天安门东边约18公里的地铁站见证,首都师范大学的双胞胎志愿者王子璐、王子琦分别在核心区前门和朝阳门附近见证。

与此同时,还有多位志愿者分布在观礼台上、天安门广场附近的洗手间服务岗、天安门后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地方。

北京大学研究生覃芷枫记得礼炮的鸣响,“我觉得很振奋人心”。同校的侯嘉嵘在2015年通过电视观看阅兵式直播后,曾给家乡日报投稿,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到现场亲历。“这次,我从一个远观者到参与者,再到服务者。”他说。

王子璐、王子琦家住北京通州,以前的阅兵式,她们从家中就能看到窗外的空中梯队飞过。清华大学本科生李思延家住长安街沿线,小时候父母总领着他走上街头,近距离观看驶过眼前的战车。

“我当时(报考大学)选北京这个地方选对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刘玥含说,一次次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加深了他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感情,“尤其是这一次,自己和国家、和民族连在一起了。”

尽管在岗位上站了三四个小时,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王诗然还是止不住地激动。“我能听到(受阅)方队的脚步声。”隐蔽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她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江浩林知道,父亲一定会像以往的大型活动那样,以医学观察员的身份在现场亲历。而他也在观礼台服务岗上,与父亲一起守好这班岗,在岗位上与祖国“同频共振”。

“听到远处国歌开始响之后,我们学校同学全部都站起来,立马就面向国歌传来的地方,还有同学提醒旁边的志愿者齐唱国歌。”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屈家宝说。

“为什么要让一代又一代人记住这段历史?要铭记我们是从哪儿来的。”北京工业大学团委书记李佳斌形容,这对学生而言是一场再生动不过的“大思政课”。

“他们充分展现了志愿者的素质和能力。”李佳斌说。

王思远得知,有学生在演练期间看到了受阅部队的飒爽英姿,经过深思熟虑,填报了参军意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徐驰翀在两年前曾被评选为“首都最美志愿者”。如今他以老师的身份,带着学生们走向岗位。

这一天,4000余名志愿者把“小我”融入阅兵盛典的洪流。未来,他们将接过奋斗的接力棒,在各自的领域发光。

本报北京9月3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刘世昕 张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04日 08版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