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内也在思慕谁吗?2025台北双年展公布主题将展出陈澄波、陈进等画作

艺术迷两年一度的盛会,2025台北双年展近日公布主题:(Whispers on the Horizon),将于今(2025)年底11月1日至2026年3月29日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举行。由策展人山姆.巴塔维尔与提尔.法尔拉特(Sam Bardaouil and Till Fellrath)共同策划,本届双年展将展出来自全球35个城市的54位艺术家的作品,透过多元当代的创作语彙,探究(yearning)这个难以明说却又驱策行动的深层渴望。

伊凡娜・巴希奇,《气动激情》,2020-2024,客製铸造与热弯玻璃、不鏽钢、粉红雪花石膏、吹製玻璃、气息、气动鎚、压力、客製赛车排气歧管、客製电路、麦克风、混音器、扬声器、空气压缩机、蜡、白色雪花石膏、青铜、油画颜料。图像由艺术家提供。

2025 台北双年展策展人山姆.巴塔维尔(右)和 提尔.法尔拉特(左)。图片由台北市立美术馆 提供。

延伸阅读:

2025北美馆展览一次看 | 2档重量级国际大展、6档跨世代台湾艺术家个展与压轴台北双年展


以多元当代的全新创作,追寻的多重意义

台湾错综交织的历史——从殖民统治、认同挣扎到政治更迭——形塑了这次双年展的背景。挖掘的本质及其错综複杂的地层:它不仅是欲望,更是一种灼烧于心的渴求;它在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中流转、在过去与未来间萦绕,也在现实与虚妄、归属与离散、消逝与恆常间迴荡;它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引力,驱使着人们尽力前行、奋力迈进,却终将是个永难企及的追寻。

亨里克・奥利维拉,《减数分裂》,2014,胶 合板、家具,93 × 147 × 83 公分,77 × 130 × 83 公分。私人收藏。图像由艺术家提供。

延伸阅读:

客製你的人生|声音,是通往心灵的钥匙──Vocal Coach 魏世芬:


潜伏于记忆的三个物件,交织历史与当代的对话

策展构想源自三个与台湾历史密切相关的物件──尪仔、日记与单车。尪仔,活在侯孝贤的电影《戏梦人生》(1993)的世界里,呼应着李天禄动蕩不安的生命;日记,来自陈映真的短篇小说《我的弟弟康雄》(1960),记录着一个年轻人对于理想的深切渴望。单车,存在于吴明益的作品《单车失窃记》(2015),追忆着消失在历史中的父亲身影。这些物件虽未现身展场,却如铭刻于记忆的线索、潜流于空间的低语,提醒着人们:虽关乎失落,亦是拥有,它不只是嚮往追寻,更包含我们所承载背负的信念。

莫娜・哈透姆,《小室》(局部),2012- 2013,低碳钢、手工吹製玻璃,共八件,170 公分,宽度与深度不定。图像由艺术家提供。 摄影:Florian Kleinefenn 艺术家版权所有 巴黎 Chantal Crousel 艺廊提供

此外,展览亦从台北市立美术馆收藏的二十世纪初期画作,包括陈澄波、陈进及陈植棋等人的画作,以及国立故宫博物院的典藏文物中汲取灵感,为注入更深层的历史纹理与文化纵深。穿越时代更迭、文化变迁与政治动荡,这些典藏作品成了视觉与概念的桥樑,以及跨越时空的残响——封存于颜料与瓷釉之中,或随笔触与器物流转。

延伸阅读:

读小说|跟着《小说家 Vol. 2》看日治时期少女的恋爱与人生


青壮年艺术家齐聚,跨领域媒材、回应现场空间的现地展演

2025台北双年展将展出33件新委託创作和特定场域装置,曾展出的作品也将回应美术馆独特的建筑空间与城市脉络。特别的是,近半数参展艺术家出生于1984年后,透过不同世代,带着当代语境的思考,展现对于现今世界的即时视角,并以不同形式,回应过去与未来的连结,展开对的多层次探索。展览作品横跨多种媒材与表现形式,作品风格多变,从视觉上的奇想,到结构上的重组,从亲密细腻的个人体验,到集体记忆的碰撞反思,让成为一种可以感知、得以进入,又能持续寻找、期待与探究的存在。

莫尼亚・班・哈穆达,《Ya'aburnee (يقبرني) - ( 未译碎片 I)》,2025,塔拉大理石,106 × 85 × 15 公分。图像由艺术家提供。

2025台北双年展以台湾为起点,其所关注的主题却不止于此。穿梭于现实与想像,游走在遗落与将成的各种时态之间,作品挖掘个人事件或构筑虚拟世界,映照当前现况与异想未来。不再只是抽象的情感,更是探寻自身定位的关键线索。于此,进一步揭示了思慕的真相:唯有在不断追寻之中,我们才得以开始理解自己。这里没有禁忌、不是答案、亦非解方,唯有。

延伸阅读:

令人惊豔的夜光艺术家Andreea Medar关美馆展出女性创造力与隐形历史


引起内在共鸣,各方支持共创当代艺术对话

2025 台北双年展以为动能,引起内在共鸣,广获各界响应。中国信託文教基金会致力推广当代艺术,除了扶植具潜力的台湾艺术家,更积极支持国内外指标性展演,已连续三届作为台北双年展的主要赞助伙伴,期盼透过在亚洲深具影响力的台北双年展,提升台湾当代艺术的国际能见度,深化跨文化的交流,更进一步拓展艺文教育至不同社群与世代,激发更多对话与讨论。香奈儿支持2025台北双年展,致力于培养出充满活力的创作者和创新者网络,并拥护追求让未来更美好的创意勇气,延续香奈儿一世纪以来对艺术的承诺。

罗希尼・德瓦夏尔,《镜日》(暂名), 2025。图像由艺术家提供。

延伸阅读:

独家专访|碧娜.鲍许舞团核心舞者余采芩:


参展艺术家(按英文姓氏首字母排序)

法特玛・阿布杜哈迪 (1988年生于利雅德,现居工作于利雅德)
阿夫拉・阿达希里(1988年生于阿布达比,现居工作于阿布达比)
穆罕默德・阿法拉杰(1993年生于阿哈萨,现居工作于阿哈萨)
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1986年生于曼谷,现居工作于纽约及曼谷)
伊凡娜・巴希奇(1986年生于贝尔格勒,现居工作于纽约)
拉纳・贝古姆(1977年生于锡尔赫特,现居工作于伦敦)
莫尼亚・班・哈穆达(1991年生于米兰,现居工作于开罗安及米兰)
雅各波・贝纳西(1970年生于拉斯佩齐亚,现居工作于拉斯佩齐亚)
赫拉・比于塔詹(1984年生于伊斯坦堡,现居工作于伊斯坦堡)
陈澄波(1895-1947,出生于嘉义)
陈植棋(1906-1931,出生于台北厅,今新北市)
陈进(1907-1998,出生于新竹)
艾德加・卡莱尔(1987年生于圣胡安科马拉帕奇索特,现居工作于圣胡安科马拉帕奇索特)
陈柏豪(1982年生于高雄,现居工作于鹿特丹)
致颖(1985年生于台北,现居工作于台北及柏林)
加埃尔・肖瓦内(1985年生于瑟堡,现居工作于巴黎)
庄伟(1990年生于广东,现居工作于柏林及香港)
邱子晏(1985年生于苗栗三义,现居工作于台南)
杰基・康诺利(1990年生于纽约下哈德逊河谷,现居工作于纽约)
罗希尼・德瓦夏尔(1978年生于新德里,现居工作于新德里)
西蒙・迪布罗・莫勒(1976年生于奥胡斯,现居工作于哥本哈根)
莫娜・哈透姆(1952年生于贝鲁特,现居工作于伦敦)
贺子珂(1990年生于贵阳,现居工作于北京及贵阳)
何彦谚(1993年生于台北,现居工作于台北)
安娜・叶尔莫莱娃(1970年生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现居工作于维也纳及林兹)
伊娃・乔瑟邦(1975年生于巴黎,现居工作于巴黎)
金玟廷(1962年生于光州,现居工作于纽约及南法地区)
雅浸・金朝恩(1989年生于韩国,现居工作于纽约)
克里斯多福・库伦德兰・汤玛斯(1979年生于伦敦,现居工作于柏林及伦敦)
丽娜.拉蓓利代(1984年生于考纳斯,现居工作于伦敦及维尔纽斯)
欧马尔・米斯马尔(1986年生于贝卡谷地,现居工作于贝鲁特)
倪灏(1989年生于新竹,现居工作于新竹)
卡蜜儿・诺门(1970年生于马里兰银泉,现居工作于奥斯陆)
亨里克・奥利维拉(1973年生于圣保罗欧里尼奥斯,现居工作于伦敦)
帕梅拉・法提莫・桑斯川(1980年生于莫楚迪,现居工作于海牙)
邦尼・罗杰斯(1990年生于休士顿,现居工作于纽约)
泽拓(1977年生于石川县,现居工作于伦敦及金泽市)

西尔维・塞利格(1941年生于尼斯,现居工作于巴黎)
杰瑞米・萧(1977年生于北温哥华,现居工作于柏林)
皮・斯塔夫(1987年生于伯格诺里吉斯,现居工作于洛杉矶及伦敦)
卓永俊(1989年生于首尔,现居工作于柏林)
高田冬彦(1987年生于广岛县,现居工作于千叶)
萧崇(1987年生于海阳,现居工作于柏林)
基里亚科斯・托波利迪斯(1997年生于埃森,现居工作于柏林)
阿瓦罗・乌尔巴诺(1983年生于马德里,现居工作于柏林及巴黎)
王湘灵(1984年生于台北,现居工作于台北)
王耀亿(1987年生于台南,现居工作于台北)
纳里・沃德(1963年生于圣安德鲁,现居工作于纽约)
吴家昀(1988年生于台湾,现居工作于纽约)
李受俓(1963年生于首尔,现居工作于首尔)
横沟静(1966年生于东京,现居工作于伦敦)
于吉(1985年生于上海,现居工作于纽约及当地)
张如怡(1985年生于上海,现居工作于上海)
托比亚斯・兹耶罗尼(1973年生于乌帕塔,现居工作于柏林)

2025第14届台北双年展

展期|2025.11.01-2026.03.29
地点|台北市立美术馆

更多资讯

延伸阅读:

北美馆《黑潮:赖纯纯回顾展》三大看点!走入光与色彩的美好精神世界北美馆《黑潮:赖纯纯回顾展》专访抢先看: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