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alk|北美馆《黑潮:赖纯纯回顾展》专访:

艺术最重要的是让你去创造,去无中生有。生命要实践,世界才会呈现在你的眼前,那是你的世界。──赖纯纯

今年四月即将在大阪登场的世界博览会,邀请全球20位艺术家展出公共艺术,其中一位,正是来自台湾的艺术家赖纯纯。这位创作近五十年的艺术家,三月起也将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黑潮:赖纯纯回顾展》──据闻是北美馆成立四十余年来,首位女性艺术家冠以之名现身。随着三月步向春日的气息,让我们一起走入赖纯纯充满生命力与丰富色彩的艺术世界。

赖纯纯《海葵 – 4》,2023,压克力颜料、环氧树脂、画布,145×110cm。艺术家自藏。

延伸阅读:

2025北美馆展览一次看 | 2档重量级国际大展、6档跨世代台湾艺术家个展与压轴台北双年展2025大阪世博会8大主题馆抢先看,以探索为题探索未来可能性北美馆《黑潮:赖纯纯回顾展》三大看点!走入光与色彩的美好精神世界


从绘画、雕塑、装置等空间探索,渐渐发展至观念行动、公共艺术等社会实践。请问对您而言,是什么?

赖纯纯:我的创作风格变化好像很多,其实是我给自己归零重生的机会。我觉得艺术重要的是重新面对自我与生命的状态,不再因循过去的成功或包袱。怎么样把包袱丢去?你要有勇气,对生命有新的态度,不计成果去重新创造。

人会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就是种哲学性的思维。我们可能藉由视觉艺术的形式,用色彩、线条、画面、空间来表达对生命的体会,但创造性不一定只是美学。那个创意,是让没有的事情发生。你生下来以后,要面对很多选择,让你的理想在之中去创造。生命本身就是无中生有。我觉得那是艺术里最珍贵的东西。

赖纯纯,《黑潮》,2025,有机玻璃、不鏽钢,275 × 435公分,艺术家自藏。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您希望可以带给观众什么?或期待观众以什么状态欣赏您的作品?

赖纯纯:艺术家当然有他的历程与感受,但当观众介入到你的作品时,最重要的是解读的权利。因为每个人阅读一件东西,是以自己的文化背景、生命经验去理解。艺术只是呈现状态,让观众去接触另外一种跟他生命无关或有关的东西,也许就引发出一些想法。

基本上我的创作希望带给观众正面的能量。我比较不属于用批判的方式去引人注意,而希望让人家可以感受到,就算不了解这么深的哲学或门道,也还满舒服的。就像这次回顾展名称引用的。

赖纯纯,《黑潮流光:边陲的无限可能》,2025,空间装置,尺寸依场地而定,艺术家自藏。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我现在住在台东,前面就是黑潮。黑潮是从南方出发,迎向北方,流动得很快速的暖流,会形成一个很大的渔场。以前很少感受到从菲律宾、台湾、日本到韩国一带,我们的生活习惯其实是连在一起的。

海水有很多微生物才会反射出淡白或亮色。黑潮之所以是黑色,是因为它很深度、很乾净,太阳光线可以直接照到底。我也期待自己像黑潮一样。假设我的艺术可以带给世界什么──让人能够体会更多哲思,那很好;光与颜色让观看者暂时把人间苦难先放下来.有愉悦的感受,也很好。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参与公共艺术。

赖纯纯,《仙镜奇缘》,2018,镜版複合媒材,240 × 120公分(×7),艺术家自藏。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师承前辈画家廖继春、赴日本与纽约学习,再到极简主义大师林寿宇的激荡,这些早期经验对于您创作之路的确立,带来哪些启发呢?

赖纯纯:我在文化美术系画画,写生总有个对象。到日本念书必须开始创作,到底要创作什么?就像在空白或是空无里找出你的想法,其实满难的。

廖继春老师是我大学毕业製作的指导老师。廖老师画生活周遭的情境,比如我们搭公车下山时可以看见观音山夕照。他让我明白绘画的色彩可以表达心情,不用依照自然界现象。自由的色彩,是很大的启发。

赖纯纯,《阳明黄昏》,1975,油彩、画布,113 × 163公分,艺术家自藏。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早期在日本,我以自由的色彩在平面创作。后来慢慢发现画布的边界有厚度,从平面转折到另一个空间,介于两者,就像平行宇宙的跨界。我开始想做立体的东西,学习空间的结构时,好像小孩子学走路先扶着墙,将作品斜放在墙壁上。后来我想做空中飘动的色彩。世界本身是虚无的,当我们去注视这个世界,关注在哪里,世界才呈现在我们眼前。要怎么让这样的想法透过具体形式展现?我让颜色出现在透明的材料上,人们可以在其中走动,转身可能又看见另一种排列组合的图面色彩。

赖纯纯,《讚美诗》(局部),1985,保力龙、压克力颜料、砂、木板,366.5 × 45.3 × 20.2公分(×8),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也因为碰到学建筑的林寿宇老师,给我很多探讨、的机会。物质性比如说材料本身的特质与极限。物质是占据空间的,在它之外的,是我们想去探索的,所以那时候我和庄普、胡坤荣、张永村等人讨论所谓。当时创作〈存在与变化〉系列,就是在说人跟空间的互动,或是跟物质世界的关係。

林寿宇老师不会说你们要怎么样,只是指引方向。他本身就是一个典範,展示做艺术的态度。他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艺术创作要认识你的周围、你的空间。你要去认识你的生命。

赖纯纯《粼光1(向林寿宇致敬)》,1984-2013,压克力颜料、沙、木板,243×234×184cm。艺术家自藏。

延伸阅读:

Art Talk|知性与童心之间,霍刚的形色奏鸣曲:


在、等词彙尚未被台湾熟悉的彼时,您于解严前夕号召成立自由的艺术演练场:,推广且鼓励正在生成中的前卫创作。可以与读者分享 SOCA 的理想与小故事吗?

赖纯纯:SOCA 的全名叫 Studio of Contemporary Art。Studio 是工作室,生命就是你的工作室,做一些你想做的事情。那时候 contemporary 还翻作没翻成,所以我们叫作。SOCA 1986年成立,是我们对艺术的自由宣言。因为1983年刚有美术馆(编按:台湾第一座当代美术馆及公立美术馆,为1983年成立的台北市立美术馆),空间很大,但画很小张像在贴邮票,还有很多布展约束。

赖纯纯《黑白红绿四联作》,1983,压克力颜料、画布,120×70cm (×4)。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

我们在国外看了很多,很想一展所学或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另一种场地的概念是伊通公园在做。SOCA 第一个展览找了几个好朋友,庄普、卢明德、张永村、胡坤荣、叶竹盛、郭挹芬、鲁宓。每个人都可以很自由地使用空间,胡坤荣还在我们的树上刻一些符号。卢明德和郭挹芬要用录像,他们是台湾第一批用录影做艺术的人。一九八几年的时候,录影机与放映机好几十万,我们托了很多关係去借。因为丢不起,大家轮班在那边守夜,晚上就租录影带在那边看。

我们很嚮往包浩斯学校,那时候艺术课程不多,所以我们办讲座,带学生去纽约上课,还有艺术家工作室参访团,让一般群众接近艺术。我们做能做的、有兴趣的事。想看威尼斯双年展、文件大展,就组团去欧洲。两千年后这种艺术旅行就很多了。

赖纯纯《红、黄、绿七联作》,1983,压克力颜料、沙、木板,210×92×12cm (×7)。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

延伸阅读:

将世界变成一座模型!融合纸雕与摄影 北美馆 展览5大看点


都兰的长住经验与内在女性觉醒,如何影响了您对生命及艺术的感悟?可以分享相关的创作故事吗?

赖纯纯:就像我说,艺术不只是做出美的东西。美当然让你想接触它,可是艺术最重要的是让你去创造,去无中生有。生命要实践,世界才会呈现在你的眼前,那是你的世界。所以我到台东长住后有个很大的园区,跟台东艺术家做很多串联,会慢慢把它变成一个大家可以欣赏或交流艺术的地方。

来到台东是因为我们做公共艺术,常开车到南部比赛很辛苦,然后就去哪里玩一下。从南迴绕过去就是台东,那时候我认识几个原住民艺术家,跟他们在一起很快乐,大家都很爽快、生命力很强,也给我很多的感动。

后来我自己设计了一个驻村计画,2007年开始在台东租仓库当工作室。我喜欢都兰这地方,它属于边界。我对跨界的东西很有兴趣,因为不受到中央无形中很多制约,想做什么都可以。我需要这样的时间,回到初心创作,后来找个地,自己跟伙伴盖了很棒的工作室。

赖纯纯《月光下女妖漫舞》,2007,压克力颜料、画布,193.5×86 cm、193.5×130cm (×2)。艺术家自藏。

我常常说哇今天海很漂亮,当地的伙伴会说因为天空很漂亮,海是天空的颜色。在都市,其实不太能够感觉到东南西北。在这里东边就是海洋,西边就是山,南风上来马上感觉到热风,北风是冷风。潮汐、自然的时间与感受,会很清楚。像我们家面对太平洋,颱风如果迎面从东岸这边进来,可以远远就感受到那股很奇怪的压力。

都兰大部分是阿美族,母系社会。从不同地方来到这里的艺术家,也是很有自己主张和创作能量的女生。我们有个作品叫《月光下女妖漫舞》,你可以感觉到女性不只是很强,还是婀娜多姿、能歌善舞。

延伸阅读:

True Colors 生命是一场艺术|专访艺术家洪郁雯,编织真实与梦境


2000年起您成立并持续推动台湾女性艺术协会。请与《美丽佳人》的读者分享,台湾女性艺术家面临哪些课题与挑战?一路来有哪些凝聚与发声的努力?

赖纯纯:2000年左右女性艺术家愈来愈多,但在资源各方面,整体比例上还是没什么机会,我觉得我们应该要有。那时候 SOCA 有一些人力可以协助,聚集我们已经比较有成就的女性艺术家共同来组织集会。

女性生涯的可能性,也许选择孩子或其他,自我都排得满后面的。有一段时间可能忙家里什么别的事情而暂停,但当他又开始创作,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些艺术相关的同好。艺术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我们是透过艺术来认识世界,或实践生命。所以我觉得对女性来说,更需要让他有勇气,就算在厨房创作,或不管在哪个地方创作,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要做这个事情。

赖纯纯《橘色小鹿》,2022,铁、漆,150×120×150cm。艺术家自藏。

协会争取对女性比较公平的条件,现在我们的会员已经两百多个人了。也有很多有成就、作品非常好的艺术家,我们就可以向外要更多的资源。

我是第一届的理事长,也是第12届的理事长。因为女艺会到了第十几届,大部分都是艺术家当理事长,可是女性艺术家自己的事情有时候都分身乏术,协会慢慢有点衰弱了。我们几个以前几届的理事长一起讨论,想说没力气了,要不要把它关掉?最后觉得也太可惜,再努力看看,差不多在三年前转型扩大,女性艺术从业者和赞助者,只要认同都可以参加。

2022年,我们在台东美术馆、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和台东生活美学馆,串联很多民宿、咖啡馆,共同举办。我们大概有七八十个女性艺术家参展,大家就更有信心了。

赖纯纯,《奇花仙境》,2019,空间装置,尺寸依场地而定,艺术家自藏。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延伸阅读:

Paris Photo 巴黎摄影博览会精选|透过重新观看这世界


有关这次《黑潮:赖纯纯回顾展》的筹备,您有什么心得呢?

赖纯纯:回顾展很有意思,因为差不多在这种时间会开始思考你的人生。创作近五十年,不同时期不只是所谓艺术理念,而是跟生命时刻相交集。人生也很长也很短,根本不是你能预设,在想像、价值观与可能的範围内做出选择,一路走下去。

过去不会回头。我现在七十几岁,还有二十几年可以用吗?有些作品以前我蹲着做,现在蹲着好像爬不太起来。作品跟你的所有的状况都有关係,包括身体、能力、机缘,都不一样。我想在每个时刻都很真诚,用能够做到的最大努力去做。

这次有两件新作。除了心型,有一个很壮观的、好几百个组件的大空间装置〈黑潮流光〉,沉浸在好像海底的情境。台湾第一岛链的地理位置是宿命的事情。你生来在这样的岛,旁边有黑潮快速流动的能量,〈黑潮流光〉表达我们生命的位置,维护对自由的嚮往,以及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做自己、找回自己。

子题,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子题,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子题,图像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Art Talk|艺术家|赖纯纯 Jun T. Lai

1953年出生于台北市,日本多摩美术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创办 SOCA 现代艺术工作室、台湾女性艺术协会等机构。创作形式及风格多元,涵盖油画、新媒材绘画、立体雕塑、空间装置、观念行动等。1998年起投入公共艺术创作,行遍全台。2007年后,生活与创作重心转向东部海岸。作品曾获台北市立美术馆首奖、优选奖,多项文化部公共艺术奖项、吴三连,并广为国内外美术馆及机构收藏。

艺术家提供

延伸阅读:

北美馆《黑潮:赖纯纯回顾展》三大看点!走入光与色彩的美好精神世界是女性,也不只是女性|北美馆新展True Colors 生命是一场艺术|专访萧郁书,能量的色彩鉴定师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