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岁月,盘点5个曾风靡全国的重庆品牌,今何在?时代抛弃下的辉煌遗珠

重庆,这座充满活力和魔幻色彩的城市,不仅有着令人惊叹的山城地貌,也曾孕育出许多风靡全国的品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一些曾经响彻云霄的名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下列举了五个已消失的重庆品牌,它们曾经引领潮流,如今却已成追忆:
"1. 重庆啤酒 (Chongqing Beer)"
"曾经的辉煌:" 重庆啤酒,诞生于1903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品牌之一。在计划经济时代,重庆啤酒是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代表性啤酒,曾被誉为“中国啤酒之王”。其产品销往全国,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消失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啤酒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重庆啤酒在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相对滞后,逐渐被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全国性品牌超越。此外,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和新兴啤酒品牌的崛起,也加速了重庆啤酒的衰落。最终,重庆啤酒被青岛啤酒收购,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品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2. 山城牌自行车 (Shancheng Bicycle)"
"曾经的辉煌:" 山城牌自行车,是重庆自行车厂生产的经典自行车品牌,曾是几代重庆人的骄傲。其设计独特,坚固耐用,深受消费者喜爱,曾是全国最畅销的自行车品牌之一。

相关内容:

山城重庆,这地方从来是个稀奇地方,直辖市里论体量,是个头。面积快顶得上江苏、浙江了,你说是不是有点夸张?可历史不是爱吹牛,那是实打实。曾经的重庆国货,流行过多少年?天府可乐、金鹊电视机、嘉陵摩托、红岩缝纫机……这些名字,像一道道褪色的招牌,即便在互联网刷屏的今天,老一辈提起来也难免红了眼眶。

倒退几十年,如果你在重庆街头随便逛逛,看见谁家新添了电器,邻里都要溜过去打量一番。别说是讲排场,一台金鹊电视,能让半条巷的孩子蹲着看动画。冰箱一进门,女主人招呼大家,冰镇汽水、冻肉分着品。你说这买东西是享受吗?其实更像是过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要弄件新家当,不比现在点鼠标那么潇洒。得有钱,有票,还得赶上你运气好——这万一厂里工人家属优先,怕是你手里钱毛都白攒了。

这些品牌为啥能从重庆冒出来?你想嘛,别家天低地阔,轮运输便捷,可山城地势陡,大江小河,多少路得靠人挤车推。偏偏生生养养的人硬是不服软。工厂里师傅一辈子顶着汗水,机器转起来像轰隆作响的命根子。山城制造,讲究一点:结实!能用,好修,别来花巧耍滑。比如那会儿缝纫机,红岩那个铁家伙,压在家里桌角,五年不掉颗零件——这就是重庆人的性格,闷头干活,少些花头,结果倒是真的。

你是真没见过那个年代的人买手表。不是路过柜台就能挑,是省吃俭用一年薪水,盘算盘算,终于下定决心。山城手表厂最早就是闹钟,改良慢慢做到腕上,起名“山城”,一股亲切。到了七十年代,要结婚,讲究三件套——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有了手表,走亲戚都多点底气。厂里工人,工资算是美差,月薪在街坊眼里能抬头做人。要是小伙子能进山城厂,丈母娘都另眼相看。有本事的人还会趁市场缺货,批发穿梭,一月挣一摞票子。也有机缘命,都看谁胆子大。

等到了八十年代,要说手表厂风光,真有点像电视剧情节。换了名字,产量一下蹿上五十万只。广告语还特别响亮,倒是那一句“家喻户晓”,喊得声嘹亮。有些爸爸们下班揣着表走路,别在手腕上,像是给自己扎个标牌。可你也能想象,厂里进人牛气,关系户、条子、门道,个顶个地盘。工人加班心里也美,自家手表能卖全国,你说谁不当回事?

可惜,九十年代风向变了。石英表潮水般冲进来,机械老表一夜之间落了下风。做了一辈子咬牙的拼劲,终究挡不住市场推着人走。山城手表,那会儿造得再精,最后也上了拍卖桌。再问如今二十出头的重庆娃,啥叫“山城手表”?多半一脸懵——这是时代的无情,没商量。

说到三峡电风扇,这东西也带点传奇色彩。全铁壳、重达几斤,开起来嗡嗡响,吹出来风都像是带了蛮力。老风扇开了二十年不歇,漆掉了几块也没人嫌弃。家里要是分了票,爷们进门就要通知亲戚:“今晚能睡个凉快觉!”其实风扇厂高产,动辄五十万台,可惜产品太耐用,后面难卖新货。你想,咱中国人勤俭,东西坏不掉谁舍得换?就这么稀里糊涂,厂子慢慢看着库存吃老本,最后只能收场。

这就好像跑步比赛,别人用一天换一次鞋子,你穿的旧鞋子却怎么也穿不烂。质量好,销路反倒差。市场就是这样任性。人们嘴上夸耐用,厂里却干着催命。新世纪后,三峡风扇消失了,老一辈屋里还有一两台,贴纸斑驳。碰上外孙拿着手机拍照片发群里——就算是淘汰物,也舍不得丢。

再说电视,金鹊这牌子当年红火,标配是黑白,十二寸那种小块荧幕,两三个月工资也未必买得起。买电视要票,再有钱没票也望眼欲穿。电视一到家,街坊邻里齐聚。下班后两家人守着一个房间看香港剧,大家嗑瓜子,偶尔小孩吵闹,爷爷在旁边笑呵呵。那种扎堆的乐趣,是现在“一个人追剧”比不上的。不料短短十来年,价格战一开局,金鹊就被市场扫地出门。技术也有问题,可更大的打击是变化太快,厂子有苦说不出。谁也不敢断言,如果没那场恶仗,是不是还有第二人生。

冰箱那行也是一阵风。将军冰箱想买那得排队,家里装了就是大喜事。别看一台冰箱,能补感情缺口,每逢新鲜菜买回来都说“塞进将军冰箱,保管不坏!”可城市一扩张,生意难做。后来冰箱厂吃不下市场波动,直接被拍卖掉。拆迁队抡锤子,冷库里翻出老机子,字样还在,也没人再识得。剩下的,不过是几个旧工人私下唏嘘,“我们厂也有光彩过。”

红岩缝纫机,你要是重庆姑娘,八九十年代用它,跟闺蜜都能吹半天。铁的很,重的很,价钱虽贵,厂里工人还便宜点待遇,可谁舍得转手卖?家里女人几乎全会使它缝衣裳、拼被单。后来成衣全国普及,大家趋时髦,不再自己动针线。红岩也慢慢歇业,这也是个“变”字惹的祸。

讲到这里,不禁多想一句:老品牌消失,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是市场法则,竞争越激烈越优胜劣汰。也有人摇头:“有时也不是那么说,像三峡风扇,就是‘质量太好反而自绝生路’。”这个逻辑啊,看似合理,却又有点叫人哭笑不得。有时候,偏偏一身本事,不一定能熬过时代焦虑。

事后再看,重庆制造从轰动全国到默默退场,讲的是市场,但也讲人情——旧厂房改建,地铁口拔地起,工人们的记忆被拆成一块块砖头。新重庆人在讲老故事,偶尔也许是听父母说的,“过去那些牌子,我们真买过用过”。可现实就是没法倒带,技术逼你上高速,没人有权慢下来。

后来也有一阵风,打着“老品牌复兴”的名号,天府可乐换包装,山城啤酒掀波澜——但风头一过,又归于平淡。市场风向和怀旧浪潮,本来就是黏在一起转来转去。品牌是不是好,不只是质量,更是机会。有的能翻盘,有的只能变成故事。

重庆的气派到底还在。人没变,骨头硬,干事不服气。今天的新生代说不迷信品牌寿命,折腾得还猛。可能将来的制造业会像七八十年代一样,有一天突然崭露头角。有些道理,老了也不见得无用:“要强”的底子还在,说不定就是下个奇迹。

这些老品牌,像是城市心头的一块旧布。你家抽屉里也许还有块红岩缝纫机的盖布,或是山城手表的空盒。很多时候,时代换了“皮”,但人的记忆不值钱,却也朴实——哪怕只是路过旧厂门口,看看还剩几块地砖,都觉得不甘心。

喜新厌旧也罢,怀念过去也好。有朝一日,说不定哪块老牌子,重新换个样子,给重庆再争个气?我们谁都说不准。毕竟,山城这地方,从来就不是等闲——好戏,还在后头。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