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战局再升级,成都本土品牌自由GO、黑拜单车中场“血战”,格局已定?

共享单车市场确实已经经历了几轮洗牌,呈现出“马太效应”明显的格局,"美团单车和哈啰单车"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形成了“两超多强”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说“大格局已定”有一定道理,头部企业的优势非常稳固。
然而,"“大格局已定”并不意味着市场完全饱和,或者完全没有变数。" 成都本土品牌自由GO(通常指其背后的公司“成都力维”)和黑拜单车的加入,恰恰说明了市场依然存在竞争空间和动态变化。
以下是几个关键点:
1. "市场格局现状:" 美团单车和哈啰单车通过补贴、规模扩张、技术投入和资本运作,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网络、用户基础和运营能力。 其他区域性品牌或小品牌,在大部分一、二线城市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要么被并购整合,要么聚焦于特定区域或场景。
2. "自由GO和黑拜的“中场加入”:" "时机选择:" 他们在市场看似由“两超”主导后加入,属于典型的“中场”策略。这可能意味着他们看到了在初期激烈补贴大战中未被充分开发的细分市场、特定区域(如成都及周边),或者寄望于利用本地化优势、差异化服务来切入。 "本土优势:" 自由GO作为成都本土品牌,对本地市场

相关内容:

去年下半年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共享单车将在90天内结束战争”的业内断言失效后,又有声音表示2017年共享单车市场才将是“大血战”的一年。近期单车市场清场的格局似乎正在隐现,一方面是6月13日出现首家停止运营的中小品牌共享单车,一方面是6月16日摩拜宣布又获得超6亿美元融资。

但共享单车“马太效应”大格局初定的现实,仍然不能阻止中小单车品牌继续“厮杀”的热情。近段时间在全国有“黄金”单车和七彩单车纷纷出世,在成都也有公司刚刚成立的自由GO电单车和黑拜单车中场加入“血战”,成都本土单车品牌1步单车也在近两个月新增投放10余万辆新车。种种迹象显示,这场战争结束得不会如预想那样快。

成都街头与摩拜、ofo角力的1步单车

市场饱和?

中小单车品牌“厮杀”热情不减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近20家共享单车品牌投放了约200万辆共享单车,2017年预计投放总量接近2000万辆。而成都市交委的数据显示,在大的共享单车品牌不断加码后,截至4月15日,成都共享单车总量也已超过50万辆,呈现出相对饱和的态势。尽管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仍然不明晰,但红海争夺战却越演越烈。

今年6月,先是酷骑“黄金版”共享单车已6月7日同步投放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西安5座城市,宣示了在ofo、摩拜的高市场占有下,中小单车品牌仍然坚强的存在。同时七彩单车也正式对外发布七彩单车“终结者7号”系列单车。其创始人兼CEO罗海元介绍,“该系列单车拥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将于近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五个一线城市同步投放。”

除了全国型的共享单车品牌,记者发现成都的一波本土共享单车企业也在最近纷纷加码市场:1步单车在5、6月加投了10万余辆单车,今年刚刚成立的自由GO在5月底推出了电单车,同样是今年上半年才中场加入共享单车市场的黑拜单车6月9号才开始正式投放。据黑拜单车创始人、CEO王政介绍,“目前第一批已经投放一万多辆,接下来第二批还会增加,下半年拟在大成都范围投放15万辆黑拜单车”。

同时,与多数依靠融资才进入市场的中小单车品牌来说,这三家成都本土单车品牌,除1步单车获得了融资外,黑拜单车、自由GO前期几乎都是创始人自有资金投入。在靠资本驱动的共享市场,这种举动几乎就是一场豪赌。但这也显示了,中小单车品牌在这场战斗的中场“厮杀”中仍然热情不减。

成都街头新出现的黑拜单车

格局已定?

不到最后一切仍是未知

第三方数据机构比达咨询2017年一季度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报告统计,2017年3月共享单车整体用户规模达到3012.5万人,环比增长近30%,比2016年底增长超过1倍。ofo一季度市场占有率达51.9%,摩拜单车为40.7%。

易观千帆的数据则显示,今年5月,ofo和摩拜分别以2537万和2244万的月活跃用户数站在单车领域塔尖,远远超出第三名永安行116万的月活跃用户。

在共享单车巨头占据市场、但盈利模式仍然不清晰的困局大势下,与大型单车品牌实力相去甚远的成都单车品牌为什么仍然要坚持跟进这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他们的想法或许也真是因为这个行业的疯狂。

黑拜单车创始人、CEO王政向成都商报记者介绍自己选择中场冒险进入的原因时表示:“

腾讯和阿里巴巴都不是第一批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如今却是亚洲甚至世界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因此并非第一批进入就能够一直保持领先。我们虽然起步于成都,但眼光却并不止于成都。我们有优秀的团队,有信心在将来成为共享经济行业的领导者。”王政同时表示,“成都需要出一家能在全世界叫得上名字的互联网企业,我们正在努力着。”显得豪情满怀。

1步单车联合创始人林袁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坚持投放的原因十分简单,因为到目前为止单车数量与用户数量是成正比的,而我们在投放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让共享单车可以做到真正的效率最大化,这也是目前我们企业的发展方向。”林袁相信依靠加大技术创新,在未来的共享单车市场中,1步单车将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的共享单车市场还处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当中,仍然不断有新的企业或资本加入到战局里来,所以一切的未来,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林袁说。

成都街头与摩拜、ofo角力的1步单车

清场开始?

首家停止运营单车企业出现

尽管大多中小单车品牌在今年的中场“厮杀”中仍然信心满满,但清场的阴影也在开始弥漫。就在6月16日摩拜单车宣布完成超过6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创下共享单车行业单笔融资最高纪录的同时。另一方面,重庆的共享单车品牌单车正式运营仅仅4个月左右后,宣布停止运营,退出市场。

单车创始人雷厚义事后公开介绍时表示,“单车前后运营的四个月里,累积一万多用户,收了一百万押金。最高的时候,每天日活两三千。期初用户也付费,收了四五万元,后来就免费骑了。截止项目关闭,我们总计亏损300万左右。”

雷厚义透露,之所以停止运营,主要是没有融到资,“想打这场仗,首先得有钱。我当时在网上给真格基金等投资机构都发了BP,基本上无下文,有好几家也回了,但都觉得我们做成的希望渺茫。”

在接受公开采访中,雷厚义也真实讲述了中小单车品牌在巨头挤压下的发展困境:“对于小公司而言,共享单车行业很残酷,头部集中效应太严重,资金集中,资源集中,比如供应链资源、媒体资源。摩拜和ofo等形成了巨大黑洞,后起的单车品牌成长空间并不大,只能做一些小城市。然而,如果做不大,你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并表示,自己也去找过ofo,希望被并购,但对方没意向。

ofo和滴滴的早期投资人——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公开对外表示:“共享单车市场的下一步首先是清场,把小的公司全部清掉,和以前打车差不多,最后留下两个PK。目前已经有单车项目关闭,在未来的几个月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单车项目自己关掉。因为它们的体量和规模太小,收购价值也不大。”

成都街头新出现的黑拜单车

结局如何?

未来或出现两超多强的局面

共享单车核心城市覆盖率已接近饱和,但未来一到两年,整个城市市场的主旋律与优先选项,仍是扩张。易观互联网汽车与出行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张旭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在市场大的格局已经初步确定的情况下,大量的共享单车品牌还是这么热衷扩张,主要是因为“共享单车需要自己去买车,属于重资产模式,但是是重资产模式中最轻的一个,兼具重资产和轻资产两重属性。重资产扩张速度慢,轻资产可以很快的去教育和发展用户。对中小品牌来说,在一二名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他们还可以去争夺三四名。因此,只有还有资本投入,他们仍然在选择持续进攻。”

其次,对很多中小单车品牌来说,前期已经做了大量投入,可能越到中场越是进退两难的地步,在这种不进则退的困境下,更多中小单车品牌可能是在被迫扩张前景。此外,单车市场最后走向兼并整合是大趋势,现在不刷存在感,未来连被兼并的价值都没有。

张旭最后表示,“未来的市场格局,可能是双寡头的存在,但中小单车企业仍然有挤出自己一定的盈利生存空间,尽管可能跟前两名比,差距很大。这个过程中也会伴随大量中小单车企业被洗牌,最终形成‘两超多强’的局面。”同时,张旭还认为,共享单车最终也会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尽管目前仍然不知道这种盈利模式最后到底会是什么。

对于共享单车大战具体何时才能见分晓,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此前则认为“要看资本对效率的忍受力,现在资本太疯狂,所以还要再看几个月,看有没有变局的机会出来。最终也还是要看这个盈利模式是不是成立,这是商业本质。”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刘久林 摄影报道

编辑 敬玲燕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