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见过的假冒产品”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几乎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或听说过假冒产品。这些产品种类繁多,从服装、化妆品到电子产品、药品,甚至奢侈品,不一而足。
假冒产品(通常指假冒伪劣产品)给消费者、市场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回顾这些年可能见过的假冒产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服装鞋包类:"
"运动品牌:" 如耐克(Nike)、阿迪达斯(adidas)、新百伦(New Balance)等,假货通常在专卖店、批发市场、甚至一些社交电商平台上出现,模仿度高,价格低廉。
"快时尚品牌:" 如优衣库(Uniqlo)、ZARA、H&M等,假货模仿其新款服装,让人难以分辨。
"奢侈品牌:" 如LV、Gucci、Chanel、Prada等,假包、假鞋、假手表是假冒产品的重灾区,通常在特定的小商品市场、网络平台或通过“代购”手中出现。
"假发、饰品等:" 成分、做工与正品有较大差距,价格却可能只有正品的一小部分。
2. "化妆品护肤品类:"
"护肤品:" 如兰蔻(Lancôme)、雅诗兰黛(Ancientderma)、
相关内容: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过节,亲朋之间互送礼品,习俗嘛。我姨家在农村,过节的时候来我家做客,提来了一箱酸牛奶来,酸奶箱上乍一看就是“伊利”酸牛奶。我和我姐就眼馋嘴馋了半天,好不容易等我姨回去了,我们两个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那箱酸牛奶。别说那箱酸牛奶包装得还真挺像那么一回事。外面有一个手提袋,把酸牛奶提出来,就这么搭眼一看吧总觉得哪有不一样的地方,但又说不出来哪里不一样。当时也没有想太多,打开酸牛奶箱,拿出来就你一盒我一盒地喝了起来。一连喝了两三盒,喝到差不多了,才反应过来,这个“伊利”酸牛奶盒捏到手里的感觉是软一些的,我就很好奇,顺手就撕开了皮,对你没看错,把外面的包装盒的皮撕下来了,里面竟然还有一个塑料盒子,就像喝“AD钙奶”那样的塑料盒子,当时一下子就想,妈呀,肯定是假冒产品,我说怎么感觉不一样呢,我就和我姐研究起来,天,不看不知道,真是一看心凉半截。瞬间觉得胃里不舒服了,想吐又吐不出来。
是怎么回事呢,首先外面的“伊利”包装袋里那个手提袋盒子真是软塌塌的那种手提袋,其次上面写的也不是“伊利”而是“尹利”,颜色正品的手提袋还有里面的奶盒是绿色很鲜艳的绿色,而这一个是颜色偏浅...当时那个心情...到现在都难以形容。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知道原来假冒产品就在我们身边。之前我和我姐还看过一个笑话什么“康师傅”不叫“康师傅”叫“康帅傅”,“可口可乐”不叫“可口可乐”叫“司口司乐”,“雪碧”不叫“雪碧”叫“雷碧”等等等等,那时候还觉得这真的只是一个笑话,万万没想到啊,亲身体验,假冒产品!但最后我们还是把那箱酸牛奶喝完了(讲真口感还真没喝出差别)...
过了很多年的一个秋天,我回老家。因为我老家是农村嘛,家里还有几亩地。回家去地里干点农活,我姨带着他的孙子也来帮忙来了,我这小外甥当时两三岁,就一直缠着我姨不让她干活,要陪他玩。我姨就从她骑来的三轮车里提出来一箱牛奶,对,你没看错又是我姨,提出来的一瞬间,我就看出来不一样了,毕竟有过一次经验了...这回仿的是“蒙牛”我的天,真是哭笑不得啊,同样的套路,但是这个更是猖狂,别的仿牌子最起马字不一样他这个仿的名字直接叫“蒙古”对,就是“蒙古”!你要说人家这个品牌可能就叫“蒙古”不是假冒品牌,但是,那包装箱上的字样和花色都是差不多的。一看就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姨还亲切地对我说“三儿~你要渴了也喝两盒哈”我的内心是深深地拒绝的!!
我想给我姨说这是假冒产品,但又怕驳了她的面子。但是我看我小外甥这么小,喝这种东西,我心里就一阵凉,喝坏了怎么办啊。祖国的花朵啊。我就给我姨说,“姨,谁给你买的奶啊,这是假的‘蒙牛’你看上边写的是‘蒙古’不是‘蒙牛’,你让孩子喝,再喝坏了肚子...”谁知我姨笑呵呵的说“不要紧,他经常喝,一喝喝好几盒,都没事,咱这里老多卖这种奶的,没事,呵呵呵~”
我瞬间石化了,心里又难过,又做不了什么,我就看着我小外甥,行云流水般的操作,拿出来一盒酸奶,直接把外边的皮撕开,里面同样出来一盒塑料瓶装的奶,还是带拧盖的,真是颠覆三观~我猜想他可能本身是带拧盖的一种酸奶,可能是因为销量不好,就摇身一变,换了一种包装,换了一种销量高的奶的包装,再往外卖。看着我小外甥一盒接一盒的喝...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是因为做生意的被利益熏了心吗?还是迫于产品卖不出去的无奈?这就是做伪劣的理由吗,难道良心不痛吗?当然现在国家很注重我们的吃喝,但是还是有这么多假冒伪劣出现在你我的身边。不光是吃的,用的穿的等等都有。我觉得3.15不是一次大抽查,而更应该成为一种警示,也不光是很多假冒产品,像“康师傅”这样的大品牌,也因为“酸菜”问题跌破神坛。这不是“智慧”而是你在消耗老百姓对你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