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解读一下娃哈哈“双品牌”战略、Gymshark进军美国以及当前消费圈的一些新动态。
这几个事件都反映了当前消费品市场,尤其是在健康、运动和年轻消费群体领域,的一些关键趋势:
"1. 娃哈哈“双品牌”对决:精细化运营与差异化竞争"
"背景:" 娃哈哈近年来面临增长瓶颈,传统核心产品市场份额受到挤压。为了突破重围,创始人宗庆后提出了“双品牌”战略。
"具体措施:"
"“营养快线+”系列:" 基于原有“营养快线”IP,推出更多细分品类,如“营养快线奇果C”、“营养快线纤维+”等,通过产品创新和差异化定价,吸引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试图在饮料市场内部实现“第二增长曲线”。
"“童宝”品牌升级:" 重新定位和升级童宝品牌,主攻儿童零食市场,推出更多符合年轻消费者(尤其是父母)审美和健康需求的产品。
"战略意图:"
"精细化运营:" 将庞大的产品线拆分,聚焦核心品牌和细分市场,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
"差异化竞争:" 避免在成熟市场与巨头正面硬刚,通过“营养快线+”深耕饮料细分市场,通过“童宝”开辟儿童
相关内容:
10月10号这天,杭州开了场“娃小智”的全国招商会,这场会是宗庆后弟弟宗泽后牵头搞的。
会上说,只要买10万块以上的“娃小智”产品,就能拿到所在区域的独家经销商资格。
家族企业里搞出两个同赛道品牌对着干,这事儿在饮料圈还真不多见,毕竟“娃小智”明摆着要跟宗馥莉的“娃小宗”抢市场。
本来想单说“娃小智”的招商情况,后来发现同一天娃哈哈集团还有个大动作。

当天董事会开下来,宗馥莉辞职的事定了,还任命许思敏当总经理,唯独董事长的位置空着。
截至招商会结束,153家客户已经跟“娃小智”签了约,这些客户主要集中在浙江,湖南、贵州也有一些,基本都是做连锁超市和大流通渠道的。
而且做代理没保证金,首次拿货3万就行,门槛不算高。
娃哈哈这波家族品牌分流,不知道是想多占细分市场,还是内部传承期的过渡,反正后续两家怎么抢客户,挺值得看的。

说完国内饮料圈的热闹事,再看看国外的运动品牌。
10月11号,英国的Gymshark官宣要进美国实体店市场了。
当天它在纽约长岛的罗斯福购物中心开了第一家永久门店,4000平方英尺的面积不算小。
后续12月还打算在曼哈顿邦德街开第二家,那家更大,13000平方英尺,四层楼里不光卖全品类商品,还带个健身工作室。

搞不清的是,Gymshark在美国本来靠电商就能卖一半的货,现在为啥突然要开实体店?品牌的全球批发零售总监汉娜・默瑟说,这是美国扩张的起点,之后要“从东向西”铺店,但不追求覆盖所有州,只挑目标客群多的城市。
而且新店会有10%的本土化专属商品,据说实体店开起来后,周边区域的线上销量能涨13.9%。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2024财年预计收入能到6.073亿英镑的新高,但开实体店已经让它连续三年税前利润往下走了。

无奈之下,它最近还搞了次重组,裁了296人,又新增168个岗位,估计是想优化运营成本。
很显然,靠线上发家的品牌转线下,不是光靠热情就行,利润和扩张的平衡得算清楚。
双11平台不玩虚的:红包给得多,骑手也有“保护伞”
随着双11临近,各大平台最近动作特别密集。
抖音电商先放了数据,双11首日成交的商家数比去年多了不少,卖上亿的品牌数量涨得更猛,上千万元的单品也多了很多。

说实话,现在平台都不想只拼低价,而是靠品牌和单品拉销量,这个路子挺对的。
淘宝闪购也没闲着,从10月15号到11月14号,要发超1000万份免单红包,所有用户都能抢。
88VIP用户更划算,进闪购频道每天有两个5折红包,双11期间还能享折上95折。
拼多多则盯着短视频,10月11号推出了扶持计划,商家根据短视频影响力,每月最多能拿45万流量和5万红包返点。
小红书也赶趟,上线了“单品预约”工具,商家把商品挂在直播预告里,用户预约商品后会自动预约直播,而且商品价格会显示“待开价”,吊足胃口。

美团的两个动作挺让人关注的。
一方面在福建晋江、浙江绍兴等7个城市试点了骑手屏蔽功能,骑手在订单结束后48小时内可以评价用户,要是遇到辱骂、恐吓,能勾选“不再为该顾客送餐”,一旦屏蔽,365天不会接到这个用户的单。
说实话,以前总听说顾客投诉骑手,现在骑手能屏蔽奇葩顾客,这双向选择才公平。
另一方面,美团把“开店宝”升级成了“经营宝”,说是要帮商家搞定全生命周期的线上运营。
如此看来,美团不仅顾着骑手,还想着帮商家把线上生意做顺,挺全面的。

顺丰同城的数据也能看出消费热度,十一期间日均配送单量比去年涨了不少,其中饮品单量涨得最猛,快餐、商超百货和珠宝这些品类也都在涨。
中秋当天更夸张,“独享专送”的单量比去年多了5倍还不止,哈尔滨、汕尾这些旅游城市的单量也翻了好几倍。
京东五金城的开门红也不错,10月9号晚8点到10号全天,购买用户数比去年多了6成多,自营入仓品的成交额涨了1倍多,不少品类甚至涨了10倍以上。
快递破1500亿件背后,还有环球影城的小插曲
除了品牌和平台,宏观数据和消费场景的事也值得说。
10月11号,国家邮政局说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经突破1500亿件了,比2024年提前了37天。
毫无疑问,快递件数提前破峰,这说明大家线上买东西的热情一点没减。
更何况现在快递点都用智能分拣,效率比以前高多了,不然哪能这么快处理完这么多件,这也反过来支撑了线上消费的活力。
不过消费场景里也有不顺利的事。

10月9号晚上9点45分,北京环球影城的“飞越侏罗纪”项目出了故障。
有个叫孟女士的游客说,当时包括她在内的7个人,在雨里挂了差不多半小时,期间还闻到了焦糊味。
10月10号晚上,环球影城回应了,说是设备控制系统监测到提示信号,自动暂停并停到了安全区域,还让工作人员引导游客离开,同时为不便道了歉。
下雨天让游客挂半小时,还闻到焦糊味,这安全管理确实得加强。

本来想觉得热门项目高峰期忙不过来可以理解,但设备故障加上应急处理没跟上,很容易让游客失望。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主题公园靠口碑吃饭,尤其是国庆这种高峰期,要是运维跟不上,很容易砸了招牌。
行业里其实也有类似情况,2023年国内主题公园就有过12起设备故障,大多集中在节假日,看来高峰期的安全巡检还得再严点。
这段时间消费市场的事总结下来,还真挺丰富的。

有家族品牌互相竞争抢市场,有平台为了双11又撒钱又优化服务,快递数据体现了消费活力,也有像环球影城这样需要改进的地方。
整体看下来,大家对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多样,不管是品牌还是平台,都得跟着调整才行。
毕竟现在消费者不只是买东西,还看重体验和安全,能跟上这些需求的,才能在市场里站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