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服装巨头陨落,班尼路关闭600家店铺,近年频现危机

又一个服装巨头陨落,班尼路关闭600家店铺,近年频现危机"/

班尼路作为曾经的中国服装品牌巨头,近年来确实遭遇了不小的困境。以下是班尼路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主要情况:
1. "市场饱和与竞争加剧":随着中国服装市场的日益饱和,以及国内外品牌竞争的加剧,班尼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2. "经营策略调整":班尼路曾尝试调整其经营策略,包括产品线调整、门店优化等,但效果并不明显。
3. "财务压力":班尼路在近年来面临着较大的财务压力,包括债务问题、盈利能力下降等。
4. "店铺关闭":为了应对财务压力,班尼路不得不关闭部分店铺。据报道,班尼路已经关闭了约600家店铺。
5. "品牌形象受损":随着店铺关闭和经营困境的加剧,班尼路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6. "转型尝试":班尼路也在尝试进行转型,例如通过线上渠道拓展业务、推出新的产品线等,但效果尚待观察。
总之,班尼路近年来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市场竞争、经营策略、财务压力等。尽管如此,班尼路作为中国服装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其未来的发展仍值得关注。

相关内容:

西楚网讯 没有企业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班尼路经历了从出生、成长、高峰到低谷的生命周期。

资料显示,班尼路品牌诞生于1981年,1996年被德永佳集团收购走向新阶段。德永佳将班尼路重新包装,创立了班尼路集团有限公司以及BALENO(班尼路)休闲服饰品牌,以此开创了国内休闲类服装的先河。

2003年进入到内地市场后,班尼路凭借主打年轻路线的营销路线,抢占市场先机,到巅峰时期,班尼路在大陆的门店一度达到4044家(截止至2012年3月),更是请来了刘德华、王菲进行代言,可谓是红极一时。

彼时,班尼路目标定位清晰。它把目标消费群体定位在18-40岁的人士,主打年轻路线,以男、女、中性的休闲服饰为主,代言明星从刘德华,到王菲,以及F4,都是华人圈最炙手可热的“天王级”明星,塑造了它一线品牌的形象。在当时国内品牌竞争还不完全的状况之下,班尼路在一线大城市站住了脚,以其较为时尚的设计赢得了一代年轻人的追捧。

2002年的时候,优衣库刚刚进入中国,因为依据其在日本的成功经验,定位成大众休闲品牌,被当时如日中天的班尼路和佐丹奴打得落花流水,2005年甚至在北京市场出现持续亏损,灰溜溜地关门大吉。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市场渐渐冒出了很多自主品牌,比如发源于温州的美特斯邦威和森马,再到后来改革开放,国外大量快时尚品牌的涌入,班尼路陷入了内外夹击的状态。

曾经的手下败将优衣库也卷土重来——重新定位消费人群为白领,并于2008年和2009年在中国市场上大肆扩张。

经济发展了,人们钱包鼓了,时尚品味也慢慢提高,与班尼路经久不见的老一套的T恤、Polo衫对比,外来品牌H&M、Zara的服装款式简直时髦多了。

内外夹击就算了,库存积压更是班尼路最大的内患,为了解决这个内患,班尼路采取了低价策略。但也是这个低价策略让班尼路陷入了尴尬的处境——当年的消费者都长大了,买高档品牌去了。

据了解,如今的班尼路在起源地中国香港仅存43家门店,上海留下54家门店,而北京则是56家,虽然在大本营广州会多一些,但这一品牌在如今主流的购物中心、商场中已是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皆是街边小面积店铺。

2016年,由于班尼路内地市场增长缓慢,同时通过闭店止损换取增长的策略失效,班尼路母公司德永佳集团终于沉不住了,在公布新一季财报的同时对外宣布,旗下非全资附属公司班尼路集团有限公司以2.5亿人民币将上海班尼路服饰有限公司出售给上海汇业实业有限公司。

据一些媒体报道,班尼路在巅峰时期门店数量一度超过4000家。但近年来,连续亏损和转型失利的阴影始终笼罩着班尼路,2011至15年四年间,共关闭617家店面,平均每月关闭12家。

平价快时尚品牌渠道下沉,网购分食中低端服饰主要市场份额,在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下,对很多“80后”“90后”消费者而言,曾是青春时尚的代名词的班尼路、佐丹奴等品牌近年来在一二线城市主流商圈已很少见到它们的身影。

“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在快时尚品牌大行其道的今天,除了班尼路,这其实也是每一个传统时尚品牌商都在面对的问题。

来源:网络整合 网易新闻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