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品牌战略在白酒行业,甚至在整个快消品行业中,是一种常见的市场策略。这种策略能否成为白酒行业的出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市场细分":双品牌战略可以帮助企业覆盖更广泛的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不同品牌定位不同的消费群体,可以提升市场占有率。
2. "品牌差异化":一个企业拥有两个或多个品牌,可以避免品牌形象单一,有助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双品牌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定位和消费心理,形成差异化竞争。
3. "风险分散":单品牌在市场波动时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而双品牌战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4. "创新与活力":双品牌战略往往伴随着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这有助于企业保持活力,持续吸引消费者。
然而,双品牌战略也存在一些挑战:
- "资源分散":企业资源有限,双品牌战略可能会分散企业的研发、营销等资源,影响品牌建设效果。
- "管理复杂":双品牌需要更复杂的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品牌定位冲突":如果两个品牌定位过于接近,可能会产生品牌之间的冲突,影响消费者的认知。
对于白酒行业来说,双品牌战略是否是出路,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 "市场需求":如果市场对双品牌有需求,且企业能够有效执行双品牌战略,那么这可能是白酒行业
相关内容:
继产品升级、渠道变革之后,双品牌战略正在成为酒企应对市场分化的又一种方式。近期,不少知名白酒企业都纷纷发布了双品牌战略,全兴、习酒、水井坊、汾阳王都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双品牌战略,双品牌会是白酒的出路吗?
2001年,泸州老窖的国窖1573横空出世,对标当时如日中天的茅台和五粮液,填补了泸州老窖高端化市场的空白。而后国窖1573通过公司独立运营,跟随五粮液普五的定价策略等一系列操作,成功在千元价格带站稳脚跟,成为了高端白酒的代表。与茅台的飞天茅台和五粮液普五一起被消费者称为“一毛五”。

当主品牌面临价值天花板时,新品牌的战略卡位往往能打开新的增长空间。舍得和今世缘的双品牌战略也给两家企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空间。
2001年,沱牌酒厂推出高端品牌舍得,随后舍得开始发展老酒战略,也在中高端产品中占据了一席之地,2023年,舍得营收超70亿,成为百亿酒企有力的后备军。


在白酒行业的上升期,酒企通过制作高端品牌,拉高品牌形象,强化品牌的高端路线,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从取得的效果来看,无论是国窖还是舍得、国缘,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成功地帮助酒企走上了高端化的路线。事实证明双品牌在优化产品结构、覆盖多元消费场景、丰富品类等方面的给酒企非常大的帮助。

在前段时间的T9峰会上,习酒董事长表示,当前中国白酒行业正从“生产者主导”向“消费者主导”转变,正式迈入“消费者定义价值”阶段。
在宏观经济影响叠加产业周期调整下,整个酒业变得艰难,价格倒挂、库存高企、渠道流通慢等现象充斥着白酒市场,众多酒企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应对当下走势不明的产业环境。酒企选择双品牌战略,并不是为了全部都为了冲击高端化,更是酒企在面对行业处于下行期的所作出的不同发展方向。

今年春糖期间,习酒、水井坊、全兴、汾阳王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双品牌战略。与早期单纯追求高端化不同,当前酒企的双品牌战略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在消费分层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开始构建"上下兼顾"的战略矩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向上突破型:水井坊推出"第一坊"品牌,以博物馆级老酒主攻800元以上高端市场,试图激活"中国白酒第一坊"的历史资产。这种高举高打的策略,本质是对品牌稀缺价值的深度挖掘。

向下扎根型:汾阳王启动"华樽清"品牌,推出低价格带产品,瞄准大众消费市场。推出了三款产品——蓝樽15、青樽20、金樽30。这与主品牌"汾阳王"的中高端定位形成互补,构建起金字塔型产品结构。

场景细分型:习酒"知交酒"聚焦年轻消费群体,打造"友趣生活倡导者"的品牌人设。习酒通过习酒窖藏1988和君品习酒坚守高端酱酒定位,而知交酒通过差异化定位,在酱酒红海中开辟年轻化、场景化的新赛道。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白酒市场100-300元大众价位段占比45%,800元以上高端段增速达18%。

面对行业调整期的种种挑战,双品牌战略既不是万能解药。它的本质是企业在存量竞争中寻找结构性机会的战略工具。
品牌认知混乱、渠道利益冲突、资源分配失衡等问题,时刻考验着企业的战略定力,双品牌的结果如何还需要市场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