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说的没错!泰国曼谷正成为中国品牌的热门目的地,除了泡泡玛特之外,还有许多中国品牌也纷纷进驻泰国市场,为当地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购物体验。
以下是一些近期在泰国曼谷兴起的中国品牌:
"1. 美妆品牌:"
"完美日记 (Perfect Diary):" 完美日记在泰国开设了多家旗舰店,以其精美的包装和亲民的价格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
"花西子 (Florasis):" 花西子以其国风美学和高端定位,在泰国市场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完美猫头鹰 (Perfect Owl):" 专注于彩妆,以其可爱的外观和丰富的产品线受到年轻女性的喜爱。
"2. 服饰品牌:"
"Zara:" 虽然Zara是西班牙品牌,但其供应链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可以看作是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代表。
"UR:" UR以其快时尚的模式和时尚的设计,在泰国市场也拥有大量忠实粉丝。
"MO&Co." MO&Co.以其简约时尚的设计风格,在泰国中高端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 食品饮料品牌:"
"喜茶 (Heytea):" 喜茶在泰国开设了多家门店,以其高品质的茶叶和创意的茶饮受到欢迎。
"奈雪的茶 (Nay
相关内容:
曼谷暹罗商圈的霓虹灯刚亮,一辆比亚迪的出租车贴着“零排放”贴纸从泡泡玛特760㎡的旗舰店门口滑过,车窗里的小孩正抱着刚抽到的Labubu朝外挥手。这画面像一条暗线,把玩具、防晒衣、电动车串成同一部连续剧——中国品牌正在泰国拍第二季,而且换了导演组。
很多人以为泡泡玛特只是卖塑料小人,其实它把泰国水灯节的花纹刻进橱窗,连咖啡杯都做成莲花形状,本地年轻人排队不为盲盒,为拍一张“泰国味中国风”的打卡照。这种“混血”打法比单纯降价更狡猾,直接把文化翻译成了货币。

Songmont的快闪店更绝,用“千炷香”做装置,香灰落在帆布包上像一场慢动作的雪。导购说,来买包的女孩会先问“这味道是清迈寺庙同款吗?”——中式禅意被误认成泰式佛系,反而让品牌多了一层神秘滤镜。薇诺娜干脆把实验室搬进商场,用投影把云南马齿苋的种植过程打在墙上,泰国小姐姐边试面霜边感叹“原来中国也有这么温柔的科技”。

蕉下的逻辑更简单粗暴:曼谷紫外线比北京毒三倍,一把防晒伞能省半瓶美白精华。当导购用泰式英语说出“轻到可以放进摩托车后备箱”,妈妈们直接三把起买——实用主义永远是最性感的营销。

但真正的加速器是泰国政府2025年的绿色投资清单。比亚迪的充电桩开始出现在7-11门口,蔚来换电站像乐高积木一样在郊区拼装。本地司机算过账:开中国电车每公里比燃油车省2泰铢,跑三年能多赚一部手机钱。政策补贴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把“试试看”变成了“不得不试”。

更微妙的是泰国年轻人的情绪。他们刷TikTok看到中国博主用薇诺娜修复晒伤,转头就去Shopee下单;在Instagram刷到Labubu穿泰式校服,立刻打车去暹罗。这种“被种草—拔草—再种草”的循环里,中国品牌成了社交货币,买不买不重要,发不发图才关键。

当然,不是所有故事都完美。有曼谷网友吐槽蕉下的伞骨在雨季大风里翻了车,也有人抱怨泡泡玛特限量款比黄金还难抢。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品牌显得像邻居家的店,而不是远道而来的巨人。

当最后一班BTS轻轨驶过,商场外墙的电子屏还在轮播“中国电动车2026年要占泰国一半市场”。屏幕下,刚下班的白领收起Songmont的包,钻进一辆贴着NIO标志的出租车。司机用半生不熟的中文说“你好”,她笑着回“萨瓦迪卡”。这一刻,谁还分得清哪国品牌,不过是两个想省点油钱的普通人,在曼谷的夜色里达成了默契。